《春望》唐诗原文鉴赏

《春望》唐诗原文鉴赏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望》唐诗原文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鉴赏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次联以下转言春望之情。“感时”承上二句,而“恨别”启下。“感时”、“恨别”二句概括深广,痛心于国破、忧思于家室,家国命运在这里得到了统一。看花溅泪,闻鸟惊心承“城春草木深”而来,“感时”是感春之时,也是感家国残破之时,也是感离家长久之时,故而引出“恨别”来。三联从国事引出家事。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是说战乱长久,战火持续“ 三个月”了。至德二年(757)三月,诗人杜甫正陷在安禄山及其叛军所占据的长安城。三月的春天并未给诗人带来快乐,战火连绵,国家危机日益深重。

  “家书抵万金”是说音信隔绝,担忧家庭命运。战火纷飞,时局紧张,远在鄜州的家属,音信早已断绝,诗人担忧他们的命运,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消息。上句伤于国事是应“感时”,下句怀念家人是应“恨别”。

  结联刻划自我形象以抒忧时伤春之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在写作上,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一、二句描写长安的春景(起);三、四句表达感时恨别之情(承);五、六句写战事阻隔,不见家书(转);七、八句表现忧愁苍老(合)。尤其是三、四两句,上句承上联“国破’的现实,下句启下联“恨别”的苦境,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宋人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而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他皆类此,不可遍举。”(《续诗话》)。的确,言简意赅,语言精炼正是本诗的特色,也是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

  “白头”,因忧时感事而愁白了头发;“搔更短”,从表现心理的典型动作上写他心烦意乱的情状。“浑欲不胜簪”,头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鲍照《拟行路难》之十六有“白发零落不胜簪”句,诗人化用此句,抒写他的怀家忧国之情,更显深沉、哀痛。

  全诗紧扣“望”字,层层深转,情景交融,曲折细腻,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扩展: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整体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

  意境深沉:“国破”然而“山河在”, “城春”可是“草木深”;花鸟本娱人之物,反而“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郁勃而顿挫的忧思情感获得艺术的表现。

  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家点评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耐也。近世诗人,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明·钟惺《唐诗归》:“所谓愁思,看春不当春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明·王嗣奭《杜臆》:“落句方思济世,而自伤其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起联笔力千钧。……‘感时’心长,‘恨别’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国也。匡复无期,趋朝望断,不知此身得睹司隶章服否?只以‘不胜簪’终之,凄凉含蓄。”

  清·吴见思《杜诗论文》: “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近代·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曰:“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现代·顾随《驼庵诗话》: “(首联)在雄伟中有秀雅,壮美中有顾优美。”

  现代·萧涤非《杜甫诗选》:“关于‘感时’句,有人认为花并不溅泪,但诗人有这样的感觉,因此,由带着露水的花联想到它也在流泪。按果如此说,溅字就很难讲通……溅是迸发,有跳跃义。……故此处‘泪’仍以属人为是,所谓‘正是花时堪下泪’也。又白居易《闻早莺》有‘鸟声信如一,分别在人情’,可与‘鸟惊心’互参。”

  现代·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相关文章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朗诵

端驮拱参鳌肥翘拼送跷团笥讶ノ鞅北呓弊鞯氖U馐资栊吹氖且恢肿钣衅毡樾缘睦氡稹O旅媸枪赜诠攀驮拱参骼仕械哪谌荩队亩粒  ∷驮拱参鳌 √啤ね跷 ∥汲浅隂徘岢荆蜕崆嗲嗔...
古诗名句2017-01-07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朗诵

描写雨的诗句整理

描写雨的诗句整理1、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____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自在飞花轻...
古诗名句2017-03-03
描写雨的诗句整理

杨万里诗清霜红碧树

清霜红碧树是杨万里诗《秋圃》中的一句经典名句,以下是这句诗的释义。 秋圃原文: 何处秋深好,山林处士家。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一熟雠频雨,朝晴祷暮霞。连霄眠不著,犹自爱新茶。 秋圃注释: 【林处士】...
古诗名句2017-09-08
杨万里诗清霜红碧树

己亥杂诗的翻译

己亥杂诗大家都十分熟悉, 它是古代著名作者龚自珍的文学作品,从古传承至今,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宝贵文化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己亥杂诗的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己亥杂诗 作者:龚自珍...
古诗名句2016-05-08
己亥杂诗的翻译

描写菊花开放的诗句

描写菊花开放的诗句1) 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2)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 韩琦《九日水阁》3)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4) 待到重阳日...
古诗名句2015-03-03
描写菊花开放的诗句

屈原爱国诗句

屈原爱国诗句引导语:中国古代的爱国诗句,大家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屈原的爱国诗句,与大家分享学习。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古诗名句2016-01-06
屈原爱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