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及翻译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欣赏。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 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01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预计2002年底,这座九层高楼将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

  鹳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

  讲解:

  这是一个自信的诗人、在一个民族的自信时期写下的一首自信的诗,貌似简单却博大,它必定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上升时期与个人的上升时期,二者缺一不可。“白日、山、黄河、海、千里目、楼”,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首壮丽的诗,壮丽的风光与壮丽的哲理(登高才望远)融为一体。此诗属于中国盛唐,怕是也只能属于盛唐。

  唐朝的三大名楼,最传奇的当数湖北黄鹤楼,传说有仙人从此飞升;最风华的当数江西滕王阁,因才子王勃一文而名飞;而最生态自然的当数山西鹳雀楼,它以鸟类命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遥想唐朝,(那时的山西可不是污染大省)山西的黄河两岸草木繁盛,鹳雀翔集,常常成群栖于楼上,与黄河与落日交相而映,不知哪一天哪一位才子睹实景抒实情,灵感一闪脱口而出:“鹳雀楼!”

  鹳雀是黄河滩里常见的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常常一动不动地立于水中等鱼到来。韩振远先生说:“唐朝的那群鹳雀好像格外幸运,它们在轻快的飞翔中看到了黄河岸边的那座高楼,从此不再栖息在风雨飘摇的高树上,好像一开始就是为它们修建的。它们还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见诗人,更没想到因为诗人,它们会成为一种充满了灵性的水鸟。”

  鹳雀楼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北周时(公元557—581年)将军宇文护筑此楼作军事之用以镇河外之地,登此楼可观北国河山的磅礴壮丽。

  鹳雀楼经隋唐历宋朝到金章宗年间尚存,元初才毁。永济市于1997年重建鹳雀楼,总高73.9米,景区占地面积1640亩。

  可是,我们永远无法登上真正意义上的鹳雀楼,不是因为它新建,而是由于罪恶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就是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强烈反对的那个三门峡工程,不幸而言中。他同时反长江三峡工程——也许百年之后,三峡又是第二个黄河三门峡)一位作家悲凉地写道:“新鹳雀楼移位到了蒲津渡西边几千米处的庄稼地上,高高大大,绝无依傍地屹立在青青麦田之中。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构不成任何与黄河、古渡、沙洲有关的景观意境。门票不菲,游人寥落。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

  没有了高山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壮丽;

  没有了黄河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厚重;

  没有了百鸟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灵性;

  今天的鹳雀楼至少已少了后两者。

  岂只是少了后两者,社会更少了一种“登楼精神”,所以我们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岂只写不出,还剩有多少人敢自信大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问你,你用“千里目”想看什么呢,如果你只想看工资奖金、房子车子、领导青睐,你何必需要“千里目”呢,“一里目、一米目”就足够用了。

  没有精神的自由与高飞,一个民族永远不需要“千里目”!!甚至百里目、十里目都不需要,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眼睛,因为你可能没有“前方”只有“眼下当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我再问你,你怎么才能“再上一层”?你能上到这一层楼可能就很不容易了,你能保证自己在这一层安全就该谢天谢地了,你再住上登楼就不怕有人或明或暗把你扯下去并嘲笑“爬得高才摔得狠”吗。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可是,到时候,人家一定让你上楼吗?人家早占住楼不让你上你怎么办呢?你能买到门票吗?人家让你买门票吗?

  当年的王之涣必定是自信可以成功并且已经看到了许多人成功才如此高呼一声“更上一层楼”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战斗!”(2006年黄健翔世界杯语)他的身后有着一个庞大的成功群体。

  唐朝诗星灿烂,那不是凭空而来的,你要明白。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他是盛唐时期有名诗人之一。墓志中记:“歌《从军》,吟《出塞》,缴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曾经名动一时。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相关文章

形容天下雪的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更多内容请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形容天下雪的诗句 《逢雪宿芙蓉山》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
古诗名句2014-08-08
形容天下雪的诗句

描写感情的古诗句

描写感情的古诗句形容感情的.诗句 布衣之交不可忘。-(唐)李延寿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晋)付玄  君...
古诗名句2012-01-09
描写感情的古诗句

樱桃花的诗句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樱桃花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樱桃...
古诗名句2013-01-02
樱桃花的诗句

重阳节感恩诗句

重阳节感恩诗句重阳节感恩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
古诗名句2011-02-09
重阳节感恩诗句

表达幸福的诗句

表达幸福的诗句幸福就像你身后的影子,你追不到,但是只要你往前走,它就会一直跟着你。下面我们来看看表达幸福的诗句,欢迎阅读借鉴。  NO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NO2、死生契约,与子成悦。  NO3...
古诗名句2013-07-01
表达幸福的诗句

赞扬默默奉献精神的诗句

赞扬默默奉献精神的诗句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赞扬默默奉献精神的诗句 ,欢迎阅读。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
古诗名句2013-07-04
赞扬默默奉献精神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