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最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下面小编带给大家《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1

  作品简介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

  清明⑴

  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

  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

  词句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一说在今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作品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2

  杜牧《清明》古诗赏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品赏析: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 雨”的特征。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 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 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3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

  ②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③欲:几乎要,简直要。

  ④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⑤借问:请问。

  ⑥酒家:酒店。

  ⑦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赏析】:

  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这样一种复杂的思绪,诗人却用一句极通俗的语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来探问酒家何处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浇愁的意绪。结尾以牧童指路结束全篇,给行旅之人带来了安慰和希望,显得含蓄不尽,余味无穷。这首诗对旅途情景的描绘,旅人情怀的抒发,十分真实自然,语言也通俗流畅,音节和谐,景象新鲜生动,易懂易记,因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4

  《清明》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在江南。

  雨像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乡间小路上,撑油纸伞的诗人,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披蓑戴笠的人们,在闲闷了一个冬季后,又满脚泥泞地开始了行色匆匆的耕耘。他们忧郁的神情,是被这场潇潇不息的雨搅得无可奈何,还是担心又一季没有把握的收成呢?活着真的不易啊!望着渐渐模糊的背影,诗人不觉轻轻喟叹。

  远处的树荫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柳笛。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连忙凑上去,慈爱地问:“孩子,这附近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雨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爱人温柔的眼睛。看着看着,诗人就有点醉了。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5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当清明来临,人们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短短四句,字字珠玑,堪称传世之作。

  两天前,记者到上饶市玉山县采访。在城南冰溪河边,濛濛春雨中,一位头发花白的七旬老先生撑把黑伞,用苍老的声音也吟颂起了杜牧的“清明”诗。老人诗念得一般,但他说出的话却令记者大吃一惊!

  “吴行固:“唐朝的时候,杜牧到玉山来勘查,从七里街下船,走到这里,泥巴很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指的这里!”

  杜牧诗里的杏花村真的在江西玉山吗?

  长久以来,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纷争不断,山西、安徽、江苏……全国有20多个地方都说自己是真正的“杏花村”,但谁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

  山西汾阳的杏花村说,他们那里生产汾酒,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文碑刻,杜牧的《清明》诗位列群碑之首——这当然表明,山西杏花村的身份确凿无疑。然而经过考证,杜牧一生从没有到过山西,怎么可能在汾阳喝酒?况且山西汾阳清明从不下雨,有时还要下雪,又何来“清明时节雨纷纷”呢?

  如此看来,山西汾阳杏花村不是“真正的”杏花村。那么,安徽贵池县的杏花村正宗吗?贵池县的杏花村古时也以酿酒著名。杜牧曾在贵池为官两年,这期间他酷爱喝酒、郊游。但经过考证,有人同样提出了两个疑问:第一、写《清明》的时候杜牧已经上任半年,他嗜酒如命,哪能不知杏花村去处而向牧童问路?第二、既然为官,喝酒自有下人服侍,杜牧又何必亲自去讨买呢?如此推断,安徽的杏花村也不“属实”。

  还有江苏宜兴的杏花村。杜牧晚年罢官后住在湖州,那时常到邻县宜兴游览解闷,并住在宜兴的十里碑。据地方志记载,十里碑附近有个村落,四周多有杏树。但最终经考证,此地没有“酒家”,更不曾有过酿酒历史。《清明》诗中所写情景,与这里一点关系也没有。

  几乎所有的“杏花村”都被一一否定了,人们泄气之余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杜牧的“杏花村”其实是泛指,并无实处;二,《清明》诗中的杏花村确实存在,只是年代太过久远,不辨其真罢了。

  然而,杜牧笔下“杏花村”秘密却无意中被一位名叫吴行固的玉山老先生揭开了。

  “吴行固:地图上标了杏花村,康熙的县志……”

  吴行固,今年73岁,大学学的是物理,干了一辈子国企,退休后却一头扎进了“故纸堆”里淘文化,热衷于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五年前,吴行固老先生在查询清康熙十年(也就是1671年)编纂的玉山县志资料时发现了关于杏花村和杜牧的相关记载。清康熙县志是目前玉山最老的县志,如今只剩一本孤本,存放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之前吴老先生看到的是《清康熙玉山县志》的手抄复印本,后来,他又自费花了1千元从台湾买回了上下两册《清康熙玉山县志》的影印本,里面有五处关于“杏花村”的详细记载。其中一处清晰地记载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玉溪杏花村作杜牧”。

  “吴行固:全国各地到处都称自己是杜牧的杏花村,但是真正县志上有的就我们一家。县志乱写不行,史官不能乱写,所以这个就没有疑义。”

  吴行固老先生认为,《玉山县志》属正史,由官府编纂,知县主持,专职史官撰写,报朝廷御览后收存。所以真实可靠。在《清康熙玉山县志》上还记载:“杏花村在县治西隅,其地临溪多杏花,故名。旧有歌馆酒楼,而舟楫多泊其下,古人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指此也。”

  “吴行固:这一路原来有好多杏树,以后就慢慢慢慢不种了。”

  吴行固非常坚定地说,纵观全国各地有关“杏花村”的史料,作如此肯定叙述与具体地域描写的,绝无仅有,独一无二,所以玉山冰溪镇的“杏花村”就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毋容置疑。

  吴行固老先生还特意去查阅了杜牧50岁自撰的《墓志铭》以及元代文人辛文房著的《唐才人传》,初步推断出了杜牧作《清明》诗的时间。大和二年(也就是827年),26岁的杜牧高中进士第5名,但只被朝廷授予了九品弘文馆校书郎,后经尚书右丞、时任江西观察史的沈传诗推荐,担任江西团练府九品巡官。第二年的春天,作为巡官的杜牧奉命到江西各地巡差办事来到了上饶玉山。23岁就以《阿房宫赋》闻名天下的杜牧当时年轻气盛,加上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清明时节、天雨路滑、又急又渴,于是便发出“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慨与牢骚。

  “吴行固:以他的才华,给我一个七品小官很不服。心情不好,怀才不遇。口又渴,就写下了这首诗。”

  在学术界,杜牧的《清明》诗一直被质疑,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此诗为后人所作,理由是这首诗既不见于杜牧唐宋的诗歌文集,也没有收录进清康熙的《全唐诗》。它第一次挂上杜牧之名并改题为《清明》是在400年后的南宋末年编撰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中。关于这个疑问,吴行固老先生也通过查阅《县志》和文史资料作出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原来《千家诗》的编撰者之一是江西上饶弋阳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谢枋得。而谢枋得和当时玉山县衙府里的一个名叫王奕的教育高官是文友,王奕本人也是个有名的诗人,从王奕手中他拿到了一直珍藏在玉山官府中的杜牧《杏花村》诗稿,爱不释手,于是编进了《千家诗》。

  “吴行固:我从广信府,玉山县志里知道谢枋德和王奕的关系,玉山的王奕告诉他,杜牧作诗藏在府库里,交给他编进《千家诗》去了。”

  据说,一千多年前,玉山县城广种杏树,春天里,满城杏花开,漂亮极了;可这次在玉山,记者在春雨中、踏着泥泞,跑了大半个县城,也没找个一棵杏花树。今天的玉山城,杏花村没有、杏花桥是新的,就连唯一留下的杏花门也被砖块封死了。

  历史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后人慢慢遗忘丢失了。好在当下,玉山县正在杜牧当年的杏花村遗址,以明古城墙为中枢,建设8公里全国最长的沿河公园,希望再现清明杏花漫天的大唐盛景。

  “吴行固:南方的城墙我们玉山保存得,最完善最长的,摸到这个红石就触摸到了明代的历史。”

  玉山城南有一段明代古城墙,长1400米,10多年前因城市建设拆毁了一段,现在正计划恢复。吴行固老先生说,有一年,他带一个美国人来看明古城墙,当老外把脸虔诚地贴在那段长满青苔、比美国历史还长的古城墙上,他听到了一声惊叹“it is true!”,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爱家乡就是好好保护我们的历史,捍卫我们的文化!

  《清明》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篇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断魂”是体现全诗情感基调的关键。“魂”即灵魂、精神;“断”即隔断、分离;“断魂”就是精神灵魂离开了人的身体,形容精神恍惚;“欲断”则是接近“断”的边缘而尚未完全“断离”。作者以“欲断魂”极写心情沉痛的程度之深,昭示全诗情感基调。那么,诗人为什么这样悲伤沉痛呢?其实这与另一个关键词“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人”就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字面本身理解可以是“走在路上的人”,或者说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由于清明是祭祖扫墓、亲人团聚、踏青郊游的时节,主人公却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在家过清明,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和孤独导致其沉痛悲伤,甚至达到了“欲断魂”的程度。

  其实,“行人”除了上面的一般理解之外,还有着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行人”在中国古代是一个表示官职的专用名词,考先秦典籍《周礼·秋官》即有“行人”一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行人”,故《国语·晋语八》有“叔向命召行人子员”之句。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明代设“行人司”,复有“行人”之官。一般来说,“行人”在中古之前多指“采诗”之官。《汉书·食货志上》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牅户而知天下。”两汉时期不仅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乐府”机构,还酝酿形成了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形式“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都简称为“乐府”。唐代及其以后诗人的“拟乐府诗”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王官采诗制度,不但说明了诗歌在封建政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显示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民主元素。当然,“行人”有时也指负责执行外交公务或其他职责的官员。如《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此处的“行人子羽”即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吏。

  《清明》诗的作者杜牧正是运用这种历史文化积淀,交代了诗中主人公不同于一般“行人”的特定身份,将自己肩负公务而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内心矛盾用诗歌的形式深刻生动地表达出来。

  二

  杜牧《清明》诗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上面关于“行人”的诠释已略见一斑。除此之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季节时令文化内涵的深刻性。题目《清明》既是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与环境,又是农耕社会备受关注的时令名称。清明是自远古农耕社会就备受关注的时令节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的酝酿。《尚书·尧典》则有关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就有关于清明节令的认识。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也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的明确记载。清明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农业播种的重要节点,以致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这说明清明时节对人民耕种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提醒作用,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杜牧抓住了清明这个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抓住了广为人们熟知的内容,贴近社会和生活,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广为传播。

  二是节令深厚的人性化生活化色彩。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节令。宋代庄季裕《鸡肋篇》有关于“寒食上冢”的记载,寒食即清明。高翥《清明日对酒》有“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情形。祭祖扫墓表示怀念祖先,感恩先人,体现着浓厚的人情味。赵鼎《清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反映的就是清明民间上坟祭祖的普遍性。同时祭祖又形成了家人团聚、家族聚会的民风民俗,成为加深家庭成员情感的重要因素。唐代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高翥《清明日对酒》“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都是表达清明时节思念亲人或家庭团聚之乐。因此,清明节是交流沟通亲情的重要时机,让人们表达相互的关心关切和挂念,从而密切亲人之间的和睦和谐。

  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参与的普遍性和个体参与的社会化。唐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人描述了由“紫陌”“绿杨”“骏马”“秋千”等意象构成的长安繁华风光。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于湖者则彩舟画舫,款款撑驾随处行乐。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更呈现出远超前代的繁华热闹,体现了社会参与的普遍性。而宋代程颢《郊行即事》诗“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都是描述清明踏青郊游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个体参与的社会化。这些诸如踏青、郊游之类的活动,既有益于身心愉悦,又创造了人民深入广泛交往交流的机会。凡此种种,都在表现清明时节人们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活动,体现出对社会文化的创造与传承。

  三

  清明节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杜牧《清明》十分典型。一是以清明为主题,体现对人类生存的关切。时令季节与农耕有着直接的关联。清明是一个适宜播种的节令。适时播种才可能有好的收获以满足人民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作者以“清明”为题,抓住了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题材。二是感恩先辈与笃于亲情。如上所述,清明节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扫墓祭祀活动,以表达感恩祖先,感谢先辈对家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浓厚了亲人感情与家族意识。这种对祖先的感恩,对于孝的感知、传递和继承,意味着一种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流动与传递,使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三是对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强化。清明春暖花开,也是人们赏春的美好季节,更是人们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好机会。但清明时节也会让一部分身在仕途的职员为保持社会正常运转而坚守岗位,所谓“忠孝不能两全”。

  总之,杜牧《清明》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诗歌本义,领悟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让古老的节日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出处出自 宋代 宋祁 的《九日置酒》“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全诗 《九日置酒》宋代宋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
古诗名句2014-01-04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大话西游2唐诗排序

关于大话西游2唐诗排序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下! 001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
古诗名句2011-08-04
大话西游2唐诗排序

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梅花的花语是坚强、傲骨、高雅,下面就是小编收集的.与梅花有关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学习与了解。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篇1:古梅宋·萧德藻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
古诗名句2016-08-01
与梅花的诗句有哪些

重阳节节日的诗句

重阳节节日的诗句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
古诗名句2011-04-06
重阳节节日的诗句

诗经大雅荡原文及翻译

洞笱拧さ础肥侵泄糯谝徊渴枳芗妒分械囊皇资O旅媸切”嗾淼氖笱诺丛募胺耄龉┎慰迹队蠹以亩痢!  妒ご笱拧さ础贰 〉吹瓷系郏旅裰佟<餐系郏涿啾佟L焐鸁A民,其命匪...
古诗名句2019-01-02
诗经大雅荡原文及翻译

老舍作品《养花》原文赏读

老舍一生共计约写了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养花》这篇文章是老舍众多散文中的一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老舍作品《养花》原文赏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作品《...
古诗名句2011-02-04
老舍作品《养花》原文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