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
作家汪曾祺的《梦故乡》
这是90年代的一天,我正在北京出差,傍晚接到我的姑妈、汪曾祺夫人施松卿从蒲黄榆寓所打来的电话。
“喂,是施行吗?”松姑问。
这边我答道:“是我!有什么事吗?”
她又说:“今晚你没事吧!曾祺想请你来我们家一趟,有东西要给你
看。”
我说:“好吧,我马上来!”
几部公共汽车七兜八转,终于来到了他们的家。
一进门,就转入到左面那个房间。那是兼做客厅的卧室,长沙发和电视机都放在那里。
这时我只见姑夫汪曾祺手中拿着录像带,好像在准备播放什么似的。我感到很惊讶,平时他连转换一个电视频道都不会,今天怎么还会摆弄如此“高精尖”的动作。
在一旁的松姑发话了,最近江苏电视台为曾祺拍了一部电视片,名为《梦故乡》,准备放给你看。
这时我才弄明白了今晚叫我来的真正意图。我自然对看录像有很大兴趣。因为,我在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工作,看录像是我的本行。
毕竟,这部录像片是出自于具有专业水平的江苏电视台之手,自然气势不凡。
在一曲优美的主题歌《我的家乡在高邮》悠扬音乐声中,展开了电视片的精彩画面。
我被这美丽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歌词是这样的:
我的故乡在高邮,
风吹湖水浪悠悠。
岸上栽的是垂杨柳,
树下卧的黑水牛。
我的家乡在高邮,
春是春来秋是秋。
八月十五连枝藕,
九月初九闷芋头。
我的故乡在高邮,
女伢子的眼睛乌溜溜。
不是人物长得秀
怎会出一个风流才子秦少游?
我的故乡在高邮,
花团锦绣在前头。
百样的花儿都不丑,
单要一朵五月端阳
通红灼亮的红石榴!
画面上,一会儿出现如梦如幻的高邮湖,当地人称它为“珠湖”,只见一群美丽的姑娘载歌载舞地从后面走到前台来。她们跳着优美的舞蹈,口中唱着富有江南民歌韵味的小调。
一开头,他就开始向观众作自我介绍:同志们!你们好!我是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今年73岁了。我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曾经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读过4年中国文学系。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解放以前,曾经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职员,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是作为文学刊物的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近20多年以来,一直在北京剧院担任编剧。
一会儿,画面上又切换出许多研究汪曾祺著作的评论家们的评论。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他的作品发表了看法。
一会儿,是一对男女演员在表演小说《受戒》一文中的片断。导演处理得很得当,许多镜头并未让演员出场,只通过画外音,却把人物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生前曾经说过,这是他的一次初恋的体验,果然,此言不假,导演在处理这一段内容时,也是充分考虑到作者当年体验的。剧中人的对话使观众受到很深的.感染。
从这一晚播放录像片来看,我体会到他对这部片子是十分满意的,不然他不会特地请我来分享他的欢乐。因为,从我接触到他的作品开始总感到他的作品文字很典雅,但缺乏连贯的故事情节。有次,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叶丹也对我说,汪曾祺的著作,文字很美,但情节过于简单,他几次想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都没有能成功。这真是遗憾!
录像片分为上下两集。过了一年后上海东方电视台在“文学欣赏”节目中也播放了这部电视片。但改成为一集。
到了1999年,已是他过世后的第三年,我北京的小表妹汪朝托她公公、婆婆到上海参加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50 周年纪念活动的机会,把这盘录像带送到上海委托我,帮它制作成VCD光盘,便于长期保存。我终于把《梦故乡》和有关他的其他内容制作成VCD光盘,使他对故乡的梦,他的音容笑貌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