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七张九龄翻译
感遇其七张九龄翻译
《感遇》出自唐朝名相张九龄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遇其七张九龄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①。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②?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③。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④?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作者小传】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登进士第后又登道侔伊吕科第,授左拾遗。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史称贤相。二十四年被李林甫排挤罢相,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享年63。两《唐书》有传。其诗清淡和雅。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
【解题】
张九龄《感遇》组诗共有12首,此为第七首。组诗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齐名,作于被排挤罢相后,寄慨遥深。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云:“感遇诗,正字(陈子昂)古奥,曲江(张九龄)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此诗以橘喻人,通篇用比。屈原曾作《橘颂》赞橘“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比喻人的节操;古诗《橘柚垂华实》又咏橘“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比喻诗人希望用世。此诗则兼备两种意思。篇末以桃李作为反衬,简约浑成。
【注释】
①两句一问一答,谓橘树经冬犹绿并非因地气暖,而是有耐寒的本性。隋李孝贞《园中杂咏橘树》诗:“自有凌冬质,能守岁寒心。”为此二句所本。比喻诗人不怕打击的坚贞品性。伊:句中助词。②两句谓橘可陈献给嘉宾,为何竟被重山深水所阻隔;比喻贤士本可荐给朝廷任用,却受到种种阻塞。③两句谓命运好坏只因遭遇不同,就像循着环找不到头一样。④两句乃驳斥赵简子语。《韩诗外传》卷七引赵简子曰:“大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此谓前人只说要种桃李,难道橘树就不能阴其下么? 比喻对贤士不得用世表示不平之意。
【鉴赏】
橘因其为常绿乔木,且有美花嘉果,故它不仅是生活中为人喜爱之物,而且在我国自屈原起写《橘颂》的文化背景上,成为寄寓着独立不迁,内美不媚的美学形象。
张九龄咏橘,正是赞颂其节操。橘的.第一个特点是耐寒。经冬,一般草木都凋零了,而橘依然苍翠墨绿,“犹”绿林,突出了它的卓而不群,迥异常木。橘为何能经冬不凋,诗人排除了“地气暖”的因素,如果因生于江南,得地暖之利,那还是借助外界条件,也便不可贵了。橘之常青,乃在自身具有“岁寒心”。《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橘有着松柏样的操持,才能三九严寒无所惧,万木摇落叶仍荣。橘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奉献精神。它“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屈原《橘颂》)圆果累累,青黄相间。“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是馈赠嘉宾的上色礼物。橘的第三个特点是朴实无华,它不像桃李烂漫,灼灼其华,娇艳媚人,只是以凝重的翠绿、简约的枝叶表示自己的存在。橘不邀宠于春风,不畏惧那严冬,不以外美取悦于世,而以内实施惠于人。
张九龄写作此诗,出于“感遇”,感叹所遇不佳,或遇时不佳,或遇人不淑,或遇境不顺。因而他说“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命运的好坏,犹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难以搞明白。这表现了他愤世嫉俗之情,吐诉了所遇不平之气。可是张九龄毕竟不向命运低头,发出了“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的呼喊。这首诗透露了“勿学柔弱苗”,要效江南橘,不借“地气暖”的外力,不凭桃李艳的外观,不畏命运蹇的遭遇,保持“岁寒心”的刚强“荐嘉客”的胸怀,这就能矢志不移,永保高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