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咏竹》全诗赏析
白居易《咏竹》全诗赏析
《咏竹》是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咏竹诗。全诗运用巧妙的对比描写,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竹洁高品质的赞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白居易《咏竹》全诗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咏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翻译
不用将竹子砍下来制作成乐器,也不用将竹子截断作为钓鱼竿。等到了冬天,各种花花草草全都凋零了,再在纷纷大雪中慢慢欣赏竹子的美丽。
赏析
白居易爱竹、咏竹、种竹、玩竹、赏竹、食竹,在他的诗歌中出现“竹”字不少于三百处。在《白居易集》中以咏竹为题的就有十六首,这些诗作成为白居易咏物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蕴。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咏竹诗的探索,揭示出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情趣追求及处世态度,进而探索其独特的心灵世界、艺术追求、社会风貌。一咏竹诗的文化价值1.丰富的精神价值。中国传统文人常常把“竹”作为儒家文人人格的化身,通过“比德”思维方式赋予了“竹”近乎完美的人格特质,在对竹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价值观和美学追求。这样“竹”的某些自然特征成了人们用以比况自身的媒介。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的《礼记。礼器》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诗。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有匪君子”、“绿竹青青,有匪君子”赋予君子的品行。南朝谢庄的《竹赞》“贞而不介,弱而不亏”也赋予竹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在白居易的诗中也处处突出“竹”的品格,写出了其荦荦不俗的独特情怀。
作品鉴赏
白居易这首诗,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开头的两句,用词平淡,无新奇,只是简单地交待了竹子不用,不须。但也由此设下了悬念,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须?连串的设问,让人情不自禁往下看,原来亮点在后面,一个“看”字,点亮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这首诗须仔细品读方能发现其中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诗的开头就是的一连串比喻描写,这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方式,前三句的`比喻都是为了最后一句做铺垫,一个“看”字点明了诗的主旨,激发了诗的灵魂,让人无限遐想。“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洁白的雪里,唯剩下竹而已。从竹孤立于雪里看到竹的高洁本质,一种孤立于世俗的孤傲,也是从中衬托出诗人自已高洁的情怀。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于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操。足见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此诗巧用对比,略形显神,托竹寓意,象征显旨。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是竹的功利实用的品格与精神品格的对比。先看鸣凤管,据《列仙传》记载,春秋时萧史善吹箫,能作凤声引凤凰止于其屋,故称“箫”为“鸣凤管”。由竹子加工制成的箫,其声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王褒《洞箫赋》云:“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
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由此可见箫声丰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杜牧有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