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李白的教学方案
介绍李白的教学方案
第一节:李白生平简介
教学重点
熟悉李白生平事迹
教学难点
结合李白各个时期的作品加深对李白的了解
教学内容
李白生平:
李白的诗学地位:
第二节: 李白诗学研究之醉态诗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讲授作为诗学思维方式的醉态狂幻
教学难点
体会李白情绪巅峰体验中的精神自由
教学内容 赏析《将进酒》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第三节: 李白诗学研究之时空错综的诗兴哲学
教习重点
通过诗作了解体会李白以生命体验历史的形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内容 李白的求仙诗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秀? 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
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
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不笑亦不语,冥栖在岩穴。
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
铭骨传其语,竦身已电灭。仰望不可及,苍然五情热。
吾将营丹砂,永与世人别。
第四节: 李白诗学研究之言体诗的心理机制
教学重点
李白代妇立言的才子道
教学难点
了解感悟弃妇情结与文人的生存境遇
教学内容
李白诗作中反映妇女生活的深广程及其卓越艺术成就是空前的。如《乌夜啼》《捣衣篇》《北风行》将征人之妇思念、期望、痛苦之情作了充分展示,其中包含了诗人对拓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长干行》《江夏行》塑造了两个商人妇的形象,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其中《长干行》有浓郁生活气息,艺术上极有特色。还介绍了《玉阶怨》《长相思》等表现宫女哀怨、贵族妇女离愁别情等诗,说明李白对妇女有广泛的同情。还分析了李白妇女题材诗写得好的原因:一是借鉴了民歌中相关手法;二是他自己一生漂浮,对相思别离有极深体验。
第五节: 李白诗学研究之山水诗学雄奇清隽的双重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李白的诗歌从山水审美独立到山水审美通融。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山水灵化的生命感觉,体会诗人魂系山水的精神诗史。
教学内容
一、大自然山水是适合人们憩息游赏的对象和环境。
二、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
第六节: 李白诗学研究之明月意象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诗人明月意象的本质与历程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玩月雅兴与体味自然的意趣,了解诗人的纯美追求与隐喻的味外味。
教学内容
一、历代民间流传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运用自然的口语,能思人之所思,言人之所不能言,借月而抒发思乡之情的雄奇千古的绝唱。
二、李白的著名七言古风《把酒问月》,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问月”诗篇。 三、另一首五言古风《月下独酌》开篇,先把月亮拟人化,“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后又清醒地认识,“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最后归结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庄子的《逍遥游》意境相似,企望自己能飞升,与月亮相伴,一起遨游在无垠的天际。全诗由热闹氛围的渲染,转入凄凉孤单心境的淡化消解,抒发了诗人旷达超脱的情怀。
第七节:李白诗学研究之语言弹性与文化密度
教学重点
体会李白诗句中的运动感与弹性的组合,了解诗中典故。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从印象感悟到理论思辩的过程。
教学内容
《行路难》及其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八节: 李白诗作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李白诗作在我国文学上的重要位置
教学内容
李白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就征服了朝野上下,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和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巨大,这主要表现其人格魅力和诗歌艺术成就两方面。
一、李白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 二、在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他那气挟风雷的诗作,使后世无数诗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