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梁实秋作品《槐园梦忆》简介及其读后感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作品简介:
《槐园梦忆》收录了女人、男人、孩子、中年、老年、退休、讲价、乞丐吃相、饮酒、吸烟、雅舍、清华八年、忆《新月》、谈话的艺术、升官图、学问与趣味、利用零碎时间、骂人的艺术、“岂有文章惊海内”——答丘彦明女士问、文艺与道德、谈礼、时间即生命、槐园梦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等众多文章。
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槐园梦忆》,是关于梁实秋的一个集子。不讲革命斗志,无有时代热情,所谓"闲适"、所谓"小品",就是唧唧歪歪不痛不痒说些吃穿用度啊,笔墨纸砚啊,人情世故啊什么的,此类无病呻吟,在水深火热的民众眼中,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里,在剑拔弩张的对决情势下,不合时宜,也是难免的了。不过话又说来,合时宜未必就合情理,尤其是未必合人性和人情。
吃穿用度、人情世故、喜怒哀乐,本是生命要义,希望能吃得更滋养有品位,活得更快乐有意义,原本人各有所好,无可非议。只是有时候某种风暴来了,某种漩涡来了,便欲席卷天地之间,让所有的水分子都紧趋潮流,个个争做风头浪尖,觉得那才是值得肯定和标榜的,否则不但不被认同,还可能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说法厉害到上纲上线的时候,那也不是闹着玩的。我没有能力评判和平与战争,政治与人性这等宏大的话题,只是觉得作者谈的那些问题,如今读来竟能寻到丝丝缕缕生活的气息和似曾相识的生命的印记,再加上作者的语言幽默诙谐,颇能读出一些生活里的神态和情趣。我想,作者曾是那个时代的精英,而我们只是新时代普通的追随者,中间隔了五六七八十年,对生活的感觉却能大体类似,足以说明关于人性的东西可以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
这本书分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雅士雅事",说的是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第二部分"乱点烟茶",讲的就是烟酒糖茶,男人、女人、孩子,少年、中年、老年;第三部分"情感物语",说的是喜怒哀乐、懒馋廉耻;第四部分"酬世杂谭",写的是请客送礼谦让守时;第五部分是"旧时月色",写的是曾经住过的地方,曾经见过的人看过的事;第六部分专门谈吃,什么西施舌,狮子头,佛跳墙,爆双脆;第七第八谈的多是一些回忆和闲话。
确是够闲适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只有在有点闲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靠近自己和人心的。顺手拈得一两片段与君共享。比如他谈钱。他说,钱其实与俗与鄙无关,与贪与臭无关。钱当然是越多越好,贪的人只恨聚无多,不贪的人其实也想积财。所以他说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而在谈到花钱的时候,他说,如果是贫窭万分,一个钱也不能乱用,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双新鞋都会把父母急得冒汗,那当然令人局促。但如果是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的余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
钱这个东西,历来就是生活悖论的焦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赚钱,然后去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后,会产生一种莫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钱能做到的事情很多,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了钱就有了幸福,于是又很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那样又身为钱役了。所以能做到赚足够的钱,又能分清有钱不一定就是有幸福快乐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听起来简单,似乎又不太容易。呵呵,我的愿望与作者相通,钱能让我无忧即可,衣食无忧,如果生能治之病,有足够钱去挽留生命;剩下的精力大可去追逐生命中真正让我快乐的事情。在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作者对于"树大自直"这样的'观点颇不以为然。
他说中国是一个以"孝"为传统的国家,时至今日,充当孝子的,已然由孩子变成了父母。看如今的孩子,"哪里还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他简直就是现在家里的主人翁。鼓噪起来像一营兵,动起武来像械斗,吃起东西来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犹如生番;不如意撒泼打滚犹如羊痫,玩得高兴时能把家具什物狼藉满室,犹如惨遭洗劫…但"孝子"式的父母则处之泰然,视若无睹,顶多皱起眉头,但皱不过三四秒钟仍复堆下笑容,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这真是太多父母和孩子的写照!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以后能够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能够在爱的世界里,感恩得到的爱,学会付出自己的爱;还要懂得自律,懂得控制,懂得有所敬畏。而这些,不是一味的满足和纵容就能做到的,相反,如果爱是满足,那么不满足,或者满足不了就是恨;试想这世上,不肯满足你的人,满足不了你的事,何其之多,又该如何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