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五味》教案
汪曾祺《五味》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各地的饮食、民俗
二、品味作者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
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人生
教学难点:品味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纵观中国历史,民饱则天下太平,民饥则天下动荡。我们老祖宗深明这个道理,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吃”有关,大家能举几例吗?[同学自由发言]
吃,在中国俨然已成了一种深厚的文化。身为中国人我们总得了解一点点,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爱吃的老先生,走南闯北去品品各种味道。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内容:
一识饮食、民俗
二品食物滋味
三思生活滋味
二、研读课文
(一)一识饮食、民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地的饮食、民俗
1.解题
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知道文章写了哪几种味道?
[出示表格,边讲便填“味道”栏。]
追问:明明写了六种味道,题目为什么叫五味呢?
明确:“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2.整体感知:了解饮食、产地、民俗
(1)了解饮食、产地
写到每种味道的时候,作者都列举了各地典型的饮食,课前发给大家的表格填好了吗?下面请同学来讲一讲。[出示表格“饮食”“产地”栏。抽查一位同学讲“酸味”,其他几种味道若没问题就不一一讲。]
(2)谈谈民俗:同学们,作者带领我们走南闯北品尝各地饮食之余,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栩栩如生的民俗画卷,有什么地方的什么民风习俗给你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呢?[出示表格“民俗“部分]
同学自由发言
(二)二品食物滋味
逛了一圈该坐下来细细品品味道了。各种味道中,同学们觉得哪种味道写得最有意思或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臭味写得最有意思,也最有特点,所以重点品臭味。]
1.读课文,谈感受
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能盖过其他味道,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同学们的呢?能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讲,老师总结如下:
有趣
有味
有生活(气息)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引导,重点体会作者如话家常却又妙趣横生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生活乐趣:
有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导人的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实在令人捧腹。
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腐,却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这该有多臭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
有味:再来品品味道吧,如果在“臭”前面词加个程度副词来形容它,你要加什么词? 从哪里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之最啊?
明确: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这里有个词很有意思,干酪——cheese,翻译成“气死”,气死美国人的臭味,竟然比中国的臭豆腐差远了,足见作者的风趣。
像这样风趣的语言,文章中还有很多,同学们能举一例吗?
例子:“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呢?广东同学曰:“好吔!”
为什么不用“好啊!”?
请同学朗读,读出味道来。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形态多么逼真。
小结:都是平淡如话的语言,却又妙趣横生,写尽滋味。
2.比较阅读
特别是作者把令人倒胃口的“臭”写得如此富有吸引力,仿佛具有了食物的灵魂。我们来欣赏这段:用投影打出原文,同学齐读: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莴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笋的老根咬不动,切下来随手就扔到臭坛子里。──我们那里很多人家都有个臭坛子,一坛子“臭卤”,腌芥菜挤下的汁放几天即成“臭卤”。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苋菜秆,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冻状。噙住一头,一吸,芯肉即入口中。这是佐粥的无上妙品。我们那里叫做 “苋菜秸子”,湖南人谓之“苋菜咕”,因为吸起来“咕”的一声。
再跟下文比较阅读
著名的水乡绍兴,几乎家家爱吃“臭苋菜梗”。绍兴人选用大拇指粗的主梗,洗净切成20—25厘米长短,先让它发霉长毛,再放进臭卤坛中浸泡两三天,吸足臭味后捞出洗净加盐隔水蒸熟,吃的时候,可别直接放在大牙间咀嚼,应用门牙挤出梗内的肉,这时,你会觉得,有股奇异的鲜味入得齿间,那是一种让人回味悠长的强烈鲜味,清咸爽口的滋味,使人食欲为之一振。
提问:同样是写臭苋菜梗,你更欣赏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1)原文更有趣:“皆可臭”“皆可臭”“随手”,平常日子很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2)做法:原文语言简洁富节奏感,更加活泼生动,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吃法:原文写得有形有声,虽然没有直接讲味道如何,却更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拿来比较的这篇文章尽管也有味,却少了“有趣”,少了生活气息。
3.小结:我们刚才品读“臭味”的`时候,品到了它的滋味、趣味和生活气息,也品到了汪老平白如话却又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语言。还有五中味道,每种味道都写得有味、有趣、有生活气息,同学们回去也像刚才品“臭味”一样,好好品一品。
【“二品食物滋味”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
(三)三思生活滋味
讲了这么多,我们该来认识一下汪老先生了。
简介汪老:汪老的五味人生
ppt: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父亲汪菊生聪明绝顶, 多才多艺, 棋琴书画, 甚至体育, 样样精通。生母姓杨,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第一个继母姓张,后也死于肺病;第二个继母姓任,是她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抗战时期,勉强读完高中,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8年,因单位右派指标未满,他被“补划”,连降三级,下放塞外农村, 劈柴, 抬煤,起猪圈, 刨冻粪,扛一百七十斤重的麻袋,进行三年的劳动改造。1960年10月摘帽,原单位不肯接收,仍留农科所。1968年6月被“解放”而“控制使用”,因江青要把京剧《芦荡火种》加工为“样板戏”,需他出力。“四人帮”垮台后,作为“样板团”有功人员,汪曾祺接受审查两年,写了大量检查,一度畏惧、委屈至极,欲剁去手指,以明清白。1977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才再次“解放”。
汪曾棋二十岁开始写作, 二十九岁被评为“ 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 , 六十岁才重返文坛, 其中辛酸委屈唯有自知。
汪老的人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正因为这样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关怀,所以,我们读汪老的文章,还得更深入些,就如这篇文章,看似在谈饮食滋味,可我们却能处处读出生活滋味。
提问:同学们从哪些段落读出了饮食背后的生活滋味、人生态度呢?
请同学自由发言。
投影展示语段:
(1)北京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60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既写了食物的滋味,也写了生活的滋味:清贫的生活之中温暖的人情味。
(2)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可谓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
(3)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100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5块足矣。
饮食之中饱含生活的满足感和对民生的关怀。
三、总结
同学们,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细细地去品味平凡生活的滋味,用他平淡如水的语言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记录下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记录下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他对生活的热爱就表现在他对五味的态度上。六种味道中有他喜欢的,如辣味、臭味;也有他不怎么喜欢的,比如甜味、苦味,但不管喜欢不喜欢,他都是宽容地去接受,并且勇敢地去尝试,就像尝试鱼腥草。同样的,我们对待生活也该如此,不管酸甜苦辣都要接受,都不要逃避,因为任何一种味道都能让我们得到成长!
所以,同学们学这篇文章,不仅是了解各地饮食民俗,不仅是品尝各地风味,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学们学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会感恩生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四、作业
请同学们以“味道”作为一个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300左右。希望也能写得“有味、有趣、有生活气息” 。
板书设计:
五味
汪曾祺
一识饮食、民俗 有趣
二品食物滋味 (极)臭 有味
三思生活滋味 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