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
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贬永州后而写的一组游记山水散文,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作家郁达夫在谈及散文创作时所说的一个比喻,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以小见大。细细品味唐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不难发现,这一组散文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散文“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这一特点。“一粒沙”“半瓣花”“一花”“一佛”都是很小、很细微的物了,但这一小却能从中让读者“见大世界”,让我们体会到“说人情”的韵味,让我们感受到“大”的内涵来。
一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特点:小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年轻时就享有盛名,25岁考中博学弘辞科,被誉为“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正当他意气昂扬,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时,却因王叔文“永贞革新”事件贬为永州邵州刺史,行未半路再贬为永州司马。来永州以后,柳宗元惴惴不安地生活,每天郁郁不得志地徘徊。不久,清新的永州山水却给了他无穷的慰藉与寄托。在这里,他写下了不少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尤为著称。《永州八记》对永州自然美景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运,展示出永州山水特有的风姿,正如柳宗元所说,“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永州八记》描写的大都是永州罕为人至、偏僻幽深而为柳氏自己发现的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小。这一“小”字不仅体现在选材上的“小”,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等,而且体现在角度上的“小处着墨、大处着眼”,如从眼前的“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写出自己的现实体会以及对人世社会的感慨。柳宗元通过这些眼前小景的描绘与赞美,来一发胸中愤懑之气。在赞美与欣赏美景的同时,柳宗元又把自己与永州的山山水水融合在一起,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慨。
二 选材虽小,却能以小物见奇景
永州山水,在柳宗元之前并不为人所知,但这些偏居蛮荒的自然景物自柳宗元来后,才向世人显示出自然的幽深奇特之美,极富艺术生命力,给人以一种气势磅礴之感。这一特点主要得功于柳宗元能用“以小见奇景”——从无人能识的小事物中发现其奇特的自然界风景,犹如沙里淘金,从蛮荒之地提炼出一幅幅价值连城的艺术精品。
以小丘见奇景。《钴 潭西小丘记》抓住小丘之小与异来写奇景。作者先写小丘上的嶙嶙奇石,在一般人看来,那些毫无生命的小石头本来在那里风吹日晒地裸露着,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却是另外一回事:“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这些表面看似很小、很“点滴”且无人观赏的石头,且被那龌龊的泥土所掩埋,但它却不甘埋没,愤然突破地面,负土而出,争为奇状,来向世人、向自己所处的环境显示内心的不平,以博取人们的赞美。仅二十来字,既写出石头之多,又写出石态之奇,且化静为动,赋予石头美景。可见,作者的构思何等精美!而小丘呢,被淹没的嘉木、美竹就自然会显示出来:“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而且整个天地也为之开朗:“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这个小丘虽小,却美景奇丽,令人望之忘俗,可谓小中见奇景,小中显自然本色。
以小溪、小渠见奇景。《袁家渴记》写小溪旁的山石、岩洞、各种树木花草,虽然文笔雅洁,然景色却出奇地美。“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 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 葳蕤,与时推移”,将上面所记的一切纳入风中,收到水上,使读者于树动、花摇、草掩、涛飞、濑旋中见奇光异彩,听清音远韵;而一股浓郁的香气也随风飘来,令人心旷神怡。苏轼称其造语“入妙”,其实不仅造语入妙,更妙的是他那“以一风统一景”的独具匠心的写景艺术构思。《石渠记》中,石渠虽小,但这不为世人所知的石渠旁,且在过去或今天的`农村随着可见的普通田园,在柳宗元的眼里,这一切花草竹木皆是有情之物,风吹韵动,它们排列有序、高低相依,像座位一样可坐下来休息。
以小石、小城见奇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的景色更为别致,潭虽小,却“水尤清冽”;石虽小,却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岩;潭源虽也是一条小溪,却也是“其岸势犬牙差互”,故溪水像北斗般曲折,像长蛇般蜿蜒。从潭上望去,有的地方是溪光闪闪、微小而明亮;有的地方为石岸所蔽,不见溪光,不可知其源,小而让人感觉特有诗情画意。
三 写景虽小,却能以小景抒真情
小小的山水是柳宗元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永州八记》都呈现的是奇美无比而又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这与柳宗元受贬永州,不能得到重用,只当“永州司马”闲职的身世是一致的。细细品读这些作品,我们会深深感受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又为世人所忽视、为世人所抛弃的自然山水。在这些自然山水描绘中,柳宗元采用了直接象征手法,借这些景物来书写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所用而受贬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对“唐氏之主弃地”的同情。《小石城山记》先写石城虽然小而普通,可是作者却能发现一个奇异的景致,顶部有女墙,有栋梁的形态,四周又有个洞门,像一块堡垒,更像一扇门。伸头从这扇门向里望去,什么也看不到,漆黑一团,悄无声息。用一块小石向里投去,只听“咚”的一声响,是水声,那声音很清脆,也很响亮,持续很久才消失。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静止到运动、从视觉到听觉,写出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石城的奇观。这样的一个天下奇观,虽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无功,为世俗所冷落和遗弃。由此作者深感不平,发出“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的感慨,这也是作者本人对虽有才华却不被重用而遭贬斥的命运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