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辛弃疾

感皇恩辛弃疾

  《感皇恩》摆脱惊悼与不着边际的几句盖棺论定的俗套,一气神行,全词感情自然流出,感人甚深。

  《感皇恩》

  作者:辛弃疾

  【内容】

  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

  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

  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

  白发多时故人少。

  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

  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感皇恩》【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词,向来有不同的解释。

  作者自题曰:“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但粗读全词,似乎与悼念朱熹一事没什么关联。因而有人认为,这首词纯是抒写作者读《庄子》的感想,并无追悼朱熹之意,题目中“闻朱晦庵即世”六个字可能是“后人妄增”的。而邓广铭先生在《书诸家跋四卷本稼轩词后》批驳这种说法,认为:“前片云云,自是读《庄子》之所感,后片之白发句,则明是闻故人噩耗而发者,而子云以下诸语,更为最适合于朱晦庵身分之悼语。”这就是说,前片是作者读《庄子》之所感,后片是悼念朱熹,把一首词分作两截来理解。我以为,这一说法似乎也欠妥,它实是作者对《庄子》有新的领悟,由此而赞。又朱熹文章的不朽,以表对故人的思念。

  词的上片“案上数编书”五句,是说自己熟读老庄之书,口头上也会说“忘言始知道”那一套玄理,而实际上未能做到“忘言”。“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作者是一位词人,平时不废吟咏,这不是与“忘言知道”产生明显的矛盾了吗?这几句表面上似乎自嘲,实际上是对老庄哲学的否定,说明作者读老庄之书乃意有所寄,而并非真的信仰老庄那一套。另一方面,就老庄本身来说,他们一面提倡什么“忘言知道”,一面却又著书立说,可见他们自己也不能做到“忘言”。

  从这两层意思不难体会到作者这里实际是在批评老庄的“忘言知道”是虚伪的。话说得非常深曲。“今朝梅雨霁,青天好”两句,表面是说天气,实际上是暗示作者对老庄哲学有了真正的体会,不受其惑,仿佛雨过天晴,豁然开朗一样。这两句以景喻情,不着痕迹。下片“一壑一丘”三句,写自己放浪山林的隐退生涯,显得语淡情深,似旷达而实哀伤;尤其是“白发多时故人少”一句,感情真挚,语意深邃。“白发多”,是感叹岁月蹉跎,有壮志消磨的隐痛:“故人少”,则见故旧凋零,健在者已经寥寥无几了。这一“多”一“少”,充分表达了作者嗟己悼人的情怀。这样,词的.语气也就自然地过渡到对朱熹这位故人的悼念。

  “子云何在”四句,是以继承儒家道统的扬雄相比,称道朱熹的文章著述将传之后世。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片貌离神合,命意深曲而仍有踪迹可寻。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不论正说、反说、曲说、直说,其主旨都归结到“立言不朽”。所以说,辛弃疾这首短小的悼人词,既富有哲理意味,又显得情致深长,在艺术手法上是相当成功的。

相关文章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出处出自 元代 乔吉 的《折桂令·客窗清明》“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全诗 《折桂令·客窗清明》元代乔吉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
古诗名句2017-03-07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劳动的诗句

劳动的诗句1.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 晨星里荒汇。戴月荷锄归。  5. 刺绣五彩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6....
古诗名句2016-04-01
劳动的诗句

《即景》的古诗鉴赏

即景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赏析 这首是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和“幽窗”动态中的“竹...
古诗名句2015-02-01
《即景》的古诗鉴赏

面对困难的诗句

面对困难的诗句 面对困难的诗句11、一次小小的失误也许会防止重重的跌落。  2、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3、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  4、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
古诗名句2011-04-09
面对困难的诗句

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的诗句

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的诗句人们常用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古诗名句2019-03-01
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的诗句

李白送别诗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送别诗,一起来看看吧。  1、《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古诗名句2018-04-07
李白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