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的诗句

八月桂花的诗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诗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句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月桂花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月桂花的诗句 篇1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2、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3、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4、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5、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6、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

  7、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8、山头老桂吹古香,雌龙怨吟寒水光。沙浦走鱼白石郎,闲取真珠掷龙堂。

  9、金谷园林知几家,竞栽桃李作春华。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

  10、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11、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12、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13、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14、使君竟不住,萱桂徒栽种。桂有留人名,萱无忘忧用。不如江畔月,步步来相送。

  15、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16、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八月桂花的诗句 篇2

  1、《岩桂》

  宋曾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2 、《谢人寄双桂树下》

  宋欧阳修

  有客尚芳丛,移根自幽谷。

  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绝。

  晓露秋晖浮,清应药栏曲。

  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3、《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

  4 、《感遇》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而为佳节。

  谁知林楼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5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6 、《东城桂》

  唐白居易

  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相关文章

李白的思乡诗

1、《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2、《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
古诗名句2015-09-06
李白的思乡诗

中秋佳节的古诗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写作的好题材,看看下面关于描写中秋的古诗,一起欣赏吧!关于描写中秋的古诗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
古诗名句2016-05-09
中秋佳节的古诗

带有月字的诗句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带有月字的诗句(精选50句),希望对...
古诗名句2013-07-07
带有月字的诗句

描写朋友离别的诗句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些被广泛运用的诗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朋友离别的诗句,欢迎大...
古诗名句2012-09-07
描写朋友离别的诗句

描写夏天的景色古诗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夏天的景色古诗,希望能...
古诗名句2019-04-07
描写夏天的景色古诗

《红高粱》读后感

红高粱作为《红高粱家族》的第一部分,整体以胶平公路的伏击战为主线,其间以意识流的结构穿插着回忆,使人不断联想在这片高粱地里发生的故事。 《红高粱》读后感范文一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
古诗名句2013-05-09
《红高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