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野草

鲁迅的作品野草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简介

  《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1927年7月由北 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和一出诗剧《过客》,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关于《我的失恋》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在《三闲集》中《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本文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哟,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这诗后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全文的形式则是模仿的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

  关于《过客》一文,作者在写了这篇文章不久后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在《过客》中说过。”(《两地书,二四》)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中正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野草》从它诞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的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内容很深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里采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鲁迅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种神秘美。

  在《野草》里,鲁迅通过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比如《秋夜》《雪》《腊叶》。还有一些篇章,是通过幻想中带有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比如《求乞者》,街上确实有要饭的,也不想给他,于是“我也想变成一个乞丐”这就是编了。

  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就是借物抒怀,这种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一样,它把物象象征化了,《秋夜》里写“我家的后园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

  所以说鲁迅在《野草》里有自觉的创新意识,他开辟了现代小说,也开辟了现代散文的写作。《野草》就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开山性*的果实,到现在为止,经过这么多年,没有一本可以超过《野草》。

  鲁迅《野草》赏析

  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他说更勇猛、更悲壮。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所以《求乞者》就抒发了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奴隶似的那种求乞行为,他表示一种厌腻,疑心甚至憎恶。他说甚至我想我自己也是一个求乞者,我也变成一个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至少我得到虚无,我不是得到人家的可怜,得到一种虚无。这种自我求乞的这种幻想也是一种反抗绝望哲学的一种消极形态的表现。

  另外一篇大家熟悉的《希望》,题目叫《希望》。实际上这个题目《希望》实际它是一种反抗绝望,表现得最充分的最直接的一篇。鲁迅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没有对手。前面《这样的战士》中他讲进入一种无物之阵,一个个倒,我要打的敌人,敌人都没有了。所以他说暗夜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这些都是青年们的青春的象征。所以他最后引裴多菲的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那种绝望和希望之间,那种痛苦挣扎,否定了绝望,寄希望于青年,最后又否定了希望,觉得一种身外青春的逝去。但是又不甘于限于这种绝望,所以他说绝望本身就是一种虚妄,正向希望也是虚妄一样。这话因为他翻译裴多菲里边的一段话,绝望之为虚妄,绝望是没有根据的,正像你肯定地说希望是没有根据的一样,是在一种矛盾状态下。但是他背后还是抗争绝望,要追求一种希望,呼唤一种希望。所以《希望》这首散文诗实际上是反抗绝望的代名词。鲁迅自己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见过张勋复辟,看来看去,觉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又怀疑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是有限的。这个想头,给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是一种反抗绝望的一种追求。

  那么再讲一点就叫复仇的哲学。这是鲁迅处于改造国民精神,而对于麻木群众的一种愤激和批判情绪的升华和概括。对麻木群众,我们讲第一点是对社会,黑暗的社会。第二点是对内心,复仇是对麻木的群众,庸众。这里边《野草》里边突出有两篇,叫《复仇》,《复仇其二》。有兴趣去读一读,一篇是完全是编造的故事,一篇是根据《圣经》就《新约全书》里边耶稣受难的故事来编的。把他这种人生思考传达得非常充分。他说第一篇的目的是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后者呢是有感于先觉者与群众之间那种可悲的隔阂。就是传达的那种复仇的哲学。怎么复仇?两个人,一男一女,拿着刀,立于旷野上,赤身裸体的。很多人就来看热闹,第一希望他们拥抱,结果他们也不拥抱;第二呢,希望他们杀戮,看到血崩的壮景。结果他们也不杀戮,看客围着看来看去,自己也很寂寞了。甚至身上像有一个虫子在爬似的,从这爬到那,最后散去了,最后以至干枯,以至死亡。那些看客自己看得看到干枯、死亡。完全是一种编造的故事,超现实的故事,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讲演里面讲到这个意思。《示众》的小说也讲的这个意思,警察拉一个犯人,大家呼围上去了。一个小孩子卖包子,在那儿喊,“新出笼的包子,热乎的包子。”结果呢,没人买。他自己也放下的包子,也跑去钻。人都挤得要死,他就从屁股缝里往里挤。胖子把屁股一歪,缝也没有了,他还往里挤。最后挤到了,整个示众完了,呼啦人就散了。整个大街又没有人了,小孩站在那儿卖包子,“刚出笼的包子,热乎的包子”。这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里很有意味。中国人爱看戏,爱做这种戏剧的看客,一切在这种麻木群众的眼里,永远是新出笼的包子,刚出笼的包子,很新鲜。但是看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鲁迅一个杂文里讲,你在街上走,有一个人吐口唾沫,你在那儿吐口唾沫,然后你在那儿看。马上就有一两个人过来看,看什么?然后就有一群人来看,然后就有几圈人来看。最后问,最后看什么?就是唾沫。呼啦就散了。这就是当时的麻木,可以看女尸,看杀头,看这个看那个。他非常愤激这种不觉醒。

  所以这个里边《复仇》就是向麻木者复仇。用这样一个故事,向那种麻木的庸众复仇。《复仇其二》,他觉得第一篇写完了还不够,还要传达先觉者孤独的心理和对群众的麻木的憎恶。他又编了第二个故事,耶稣受难,那些祭祀长还可以宽恕的,但是群众不饶他。要把他钉到十字架上去,最后耶稣喝了药酒,忍着疼痛,醒着要来看你们的一种麻木的状态,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我们讲一讲《野草》的象征艺术。《野草》从刚刚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现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它的原因,章衣萍、川岛说不懂得,里边包含的内容很深,这是一个原因之外。我觉得主要还是这部作品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比如象征的表现方法,或者叫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创造者就是鲁迅,他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本身就这么一个特征。你读了《死火》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包括开头最简单的《火的冰》。它还有一种幽深的感觉,一种神秘美,闻一多讲过神秘本身就是一种美。

  80年代初,因为我当时极度的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全身都疼,没法工作,所以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当时大夫治疗神经病不准带书,你本身睡不着觉你还看书,所以不准带书。所以我偷偷带了一本《野草》,就塞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空偷偷地看那么一篇。当时我很有兴趣地读了一篇叫《颓败线的颤动》,我觉得非常震惊,里面写了两段梦,《颓败线的颤动》。问题在于我过去所读到的一些批评里边,除了个别的意见认为这表现了情绪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作者自己曾经经验过的情绪。这是冯雪峰讲的,李柯林引了他不赞同的两种来信的意见。一种或许是当时某些思想情绪一种曲折表现,是喝过我的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但是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篇散文诗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写了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伟大的妇女,用一种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贫苦劳动的妇女。他的意旨是描写中国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妇女中选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我觉得好像这个作品读的感觉跟它流行的观点不一样。第一,它不是在讲祥林嫂那样的故事,写一个妇女的命运,而是它背后的东西。这个故事的编造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他的主要意图。当时我只感觉到这是一个象征主义的作品。

  这就说这个故事究竟意思是什么?我觉得它有两层意思,象征主义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多意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有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你的窗子,别人装饰你的梦。”卞之琳的一首短诗,那么什么意思?李健吾说,这是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因为人生都是互相装饰的,最后大家死了就是地球的装饰,坟墓里的人,人生的悲哀。卞之琳和李健吾是好朋友,他说李先生不对,李先生你解释得不对。我这首诗讲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一种观念,相对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被看的风景。你在看风景你是主体,被看的是风景。但是有人在楼上看你,那么看的人就是主体,你就是被看的风景了。看风景的人变成被看的风景。“明月装饰你的窗子,别人装饰你的梦。”你是主体,明月是客体,但是就在同一个时空里边,可能你进到别人的梦里面。那个做梦的人是主体,你就是被做梦的对象,那里边的客体。我是讲一种事物都是相对的,幸福和悲哀、伟大、渺小、崇高,任何东西,黑暗、光明都是一种相对的,都可能转化的。一种哲学观念的表述,这一类的现代象征主义作品,它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戴望舒的一首小诗,叫《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重新震撼我斑斓的彩翼。”就这么四行诗,什么意思?蝴蝶梦庄周,庄周梦蝴蝶,人生如梦,可以这种人生虚无看透了的一种安排。但是也可以另外一种读法。我创造着,我思想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者的自卑。我创造着故我是美丽的。蝴蝶嘛,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即使我现在不被理解;即使我现在死去了;即使现在被否定为资产阶级颓废派的艺术等等被淹没了。但是只要经过一种历史的理解者的呼唤,万年后小花的轻呼。蝴蝶和花是一种被理解和理解的关系,那么一种理解者的轻轻的呼唤,我就会透过死亡的云雾。无梦无醒是一种死亡的境界。透过死亡的境界重新展示我的美丽,重新震撼斑斓的彩翼。一种对于自己艺术的自信,这是我的理解。这种理解和前一种理解都可以存在,哪个更接近,很难说。就是这种多意性*,这种多意性*本身当然有一个更接近客观意义,但是这个很难,作者说那个那可能是。但是李健吾说,与其说我跟你的两种说法是相对立的,不如说是相得益彰的,互相补充的。

  这一篇东西也是这样的,如果你仅仅说他是一种劳动妇女的命运的描写,那只是从它的表层意义上,从现实主义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是它本来就不是《祝福》的那种作品,它不是现实主义那种严格的对于生活的刻画,而是一种内心情绪的宣泄的象征。老妇人是一种象征形象,这个家庭的两段时间演变也是一种象征的这样一种载体,在这样一个象征的载体象征的形象里边,传达的是鲁迅内心的一种对人类丑恶道德的一种复仇的情绪。就是对那些忘恩负义年轻人的复仇。那么我这种判断有没有根据,我就需要找材料。找到可以证明当时有一批人,原来鲁迅花了多少的工夫来培养他们,为他们出书,为他们校稿,甚至为他们看稿子要吐血,到那种病的程度还在劳动。但是他们翅膀一硬,反过来就骂鲁迅,所以鲁迅在当时的文章里边,特别是给许广平的信里边,就把这种情感说得非常清楚。

  鲁迅有一个信给许广平的,说我先前何尝不出自自愿,在生活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到甚至有人说这一世过着这无聊生活,本可以早就死了,但是还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趁我困顿的时候,竭力给我一闷棍,然而,这是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两地书·九十五》里边写的话。鲁迅说我相信进化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好,现在比过去好。但是现在看到这些事实,一些屠杀的一些现状,一些青年人的忘恩负义。他说我过去只骂老年人,现在我要开始骂青年人。这是他的书信,他的杂文里说的话。那么看他的散文诗,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入,我觉得他这里边就表现对年轻人,甚至一种丑恶的人类道德的忘恩负义道德的一种复仇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呢,是通过一种象征的'形式,象征的方法表现。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在这个故事的外衣底下,我传达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内心世界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象征。所以通过这样一些作品,那么我慢慢就清楚了《野草》,有一些篇章,跟它是一致的。不能说《野草》二十四篇都是象征主义,但是大多数看来,整体上来讲,可以说这本散文诗集,是象征主义方法创造的杰作。应该确凿无疑的,这种象征方法我觉得主要通过几种方式,第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气氛。我们过去呢,以物抒情,托物抒情,这是象征散文。描写自然景物,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情绪,思想情绪。比如《秋夜》是这样,大家熟悉的选到课文里的《雪》是这样,《腊叶》。

  第二个方法是通过编造幻想中的带有真实与想像纠缠的故事,又好像是真实的,又好像是想像的,这样一些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像《求乞者》,街上确实有要饭的,确实有伸手要东西的,也确实不想给他。觉得这样一种奴隶的乞求自己很讨厌。但是又是编造的,我也想变成一个乞丐,这就编了。我用虚无和无所为而求。所以《复仇》是编造的故事,《复仇其二》是根据《圣经》改编的,那么《好的故事》、《过客》这里边又有真实的细节描写,对话、送东西、劝他留下来,这好多都是真实的。但是又有一点想像的东西在里面。第三种比较特殊,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所谓的故事。传达和暗示自己的意志。《影的告别》,影子和形告别,我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有影来告别了,下边是影子说的一大堆话。现实里没有影子告别的说话,但是他写出来了。这个东西的“形影神”这样一个传统,从古代影响最大的是陶渊明的《形影神》的对话。这个传统对鲁迅很有启发。《死火》和《火的冰》也是一种很荒诞的东西。突然我坠到冰谷里边,一个冻的火,然后把火救出来,然后自己被车压死了,也掉到里边去了。完全是荒诞的故事。《狗的驳诘》,走在路上一个狗突然对我说话,嗨!你还愧不如人呢,荒诞的故事。

  而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有的是认为表达过分怪异晦涩,往往最难懂。可能更多的、更复杂的办法,也可能互相交织,大体上一类是借物抒怀,把这物象象征化了,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太一样。《枣树》,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是那种抗争的精神,这就是象征了。有些呢是属于那种编造的东西,但是有真实、有想象在里面。有一种就是完全是超真实的,超现实的一种荒诞故事的编造。而后一类呢,有些东西很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这个《墓碣文》。这样一些荒诞的东西,这样一些以丑为美,写死尸、写坟墓、写墓碣。这不是美的东西,但是以丑为美,写这样一些东西,通过荒诞来写真实,通过以丑为美来表示一种更深的或者更新的审美追求。这些东西也就跟西方的一些散文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比如我举一首波特莱尔的叫做《谁是真的》,题目叫《谁是真的》。当时《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年轻的妻子,她太漂亮了,以至于她很快就死了。我买了一个最豪贵,最豪华的印度的棺椁把她埋着下葬。当我在埋葬的时候,突然看见对面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出现了。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说谁是真的?我恐惧地往后退,退退一下子脚陷到土里边。就这么一个故事,这完全很荒诞的,死人、幻想里边的人和人的对话。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创始者,象征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波特莱尔。1840年左右发表了这样一个作品。就在写《墓碣文》前在《语丝》上发表,他是在讲什么意思呢?他是讲,谁是真的?是那个埋在土里的死的人是真的?还是我幻想里的美是真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豪华、伟大、富贵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最后必然是走向死亡。死才是真的,死才是真实的。而那些你所追求的那些世上的东西。当时是发达时代,他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现实的生活物质进行一种批判,对一些观念进行批判。

  所以这首散文诗跟《谁是真的》,在创作方法上,在荒诞的运用上,在批判地思想上,我觉得都有这种内在的一种联系。像跟狗的对话,《狗的驳诘》,狗在骂人,我还愧不如人呢。根据衣服,根据金钱来分别人的等级。在那个之前也有一篇叫《狗和小瓶》,波德莱尔的,张定璜教授翻译的,登在《语丝》杂志上。我有一只宝贵的狗,我从市场上买了巴黎最豪华的香水,请你过来,进来,狗过来摇摇头,拿鼻子闻闻摇摇尾巴又走掉了。他说你这个势利的狗,你不配享受高贵的香水,只配给你污秽的粪便。就这么一个散文诗,什么意思?对社会庸众,资产阶级社会庸众,他们不会享受美的东西,不配享受美的东西,一种精神的崩溃的批判。

  鲁迅反其义而用之,对人的批判,那个是人对狗的批判,狗愧不如人,在势利这一点上,狗愧不如人。结果我怕它追着,赶紧跑,就是一种吸收和创造,转化和升华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这种象征主义的来源,多数就总的来讲从西方来的,接受了西方的象征主义,特别是波特莱尔,屠格涅夫。在吸收过程里面,鲁迅有了自觉的这种创造,这种自觉性*主要鲁迅对象征的东西有一种亲和力。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在北大讲课,讲了一堂课《文艺理论》,用的一种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一本书。而且他把它讲完了,他又把它翻译出来出版了,里边就强调或者提倡一种广义的象征主义。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广义的象征主义,鲁迅也接触介绍了波特莱尔、屠格涅夫的一些象征的散文诗。而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1919年《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小散文诗,叫《自言自语》。刚才讲到《火的冰》这一类的,都是后来《野草》的原型,寓自己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于象征的意象之中。有的是浅层的,像《螃蟹》这一类的,有的是深层的,像《火的冰》这一类的。他后来在《野草》里边有的继承了,有的扬弃了。所以这些都可以说明在“五四“新文学发生的时期,鲁迅创造新的现代散文诗的文体意识非常自觉。他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他也参加了新诗的敲边鼓的工作,他开辟了现代散文的一些写作。其中有象征的散文诗,就是《野草》。有抒情的散文,回忆性*的散文,就是《朝花夕拾》。所以这种文体意识,散文诗的文体意识非常自觉。鲁迅自觉不留痕迹地借鉴西方散文诗的艺术方法,吸收中国寓言或者象征小散文的这种传统。最近我在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赋,我觉得里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雪赋、恨赋、枯树赋、江赋、月赋,抒情散文。但是有些就是用一种象征的方法,一直到陶渊明的作品。所以鲁迅跟西方跟中国传统这种深刻的联系,使他这本薄薄的《野草》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性*的果实,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个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散文诗中,用现代主义方法写的散文诗中,一座无法超越的喜马拉雅山峰。到现在为止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没有一本可以超过《野草》的。那种深刻性*,那种艺术运用的娴熟。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不一定,目的在读《野草》本身,而是通过这个课我们培养自己对一些深层表现方法艺术的兴趣。培养我们阅读各种各类作品,这样一种能力。不要拒绝晦涩,不要拒绝深层的艺术,不要拒绝象征,不满足于看待那种时尚的故事就为止了。而应该去提高,要读诗、要听音乐、要看小说,同时看一些深层的东西,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这就是我们民族素质提高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鲁迅自传优秀课件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自传这种文体的相关常识及写法。 2.了解鲁迅先生18811930的人生经历和著述情况。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抱负和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
古诗名句2011-06-02
鲁迅自传优秀课件

描写黄河的古诗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黄...
古诗名句2012-03-05
描写黄河的古诗

杜甫诗词《丽人行》的诗意赏析

《丽人行》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诗分三段:先泛写...
古诗名句2012-07-09
杜甫诗词《丽人行》的诗意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古诗名句2012-06-01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

描写月亮的诗句

描写月亮的诗句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名句2019-06-04
描写月亮的诗句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维,山居秋暝的意思,山居秋暝赏析 -诗词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朝代:唐体裁:五言律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释】①浣女:洗衣女。②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古诗名句2015-05-06
山居秋暝,山居秋暝王维,山居秋暝的意思,山居秋暝赏析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