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茶的别称介绍

古诗词中茶的别称介绍

  到唐朝时,以茶待客已经比较普遍。文人相聚,以茶代酒也成为一种清淡高雅的情趣。从以下唐诗中可见一二。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刘禹锡《尝茶》),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围里火煎尝……合座半甌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郑谷《峡中尝茶》)。

  这种饮茶的情趣,又渐渐地被诗意化而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不少诗中,也出现了茶的别名代称。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诗中的“云腴”即茶的别名。因好茶往往产于山巅多云雾处,故称。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茗饮”亦是茶的代称。同时,“茗饮”还有饮茶的意思。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芳若”乃是香茶。

  “十分煎皋卢,半榼挽醽醁。”(linglu音灵录)。“皋卢”,本为木名。其叶大,味苦涩,看起来很像茶,可以代作饮料,所以用作条的别名。《广州记》上说:“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偶与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茗粥”即烧煮的菜。宋朝晁载之《续谈助》中说:“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香若”即香茶。白居易《晚起》诗:“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芳芽”,指香苫。元代徐世隆诗:“兔毫盏净啜芳芽”。

  “先春”,茶的异名。宋朝沈遘诗:“建溪石上摘先春,万里封包数数珍。”

  “茗雪”,呈青白色的荣。“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草中英”,茶的'喻称。唐郑愚《茶》诗:“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鸡苏佛”,茶叶别称。明张岱《西湖寻梦》:“渴仰鸡苏佛,饥参玉版师。”

  “云华”,茶的代称,因多云雾处所产的茶优故称。唐代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诗:“深夜数甌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绿乳”,茶水美称,因绿茶泡出的水为绿色,故称。唐代贯休《书仉氏屋壁》诗:“茶烹绿乳花映帘,撑沙苦水银纤纤。”

  “小草”,茶叶喻称。宋代张祁《答人觅茶》诗:“内家新赐密云龙,只到调元六七公;赖有家山供小草,犹堪诗老荐春风。”

  “玉爪”,茶叶美称,谓嫩芽泡开后状如爪尖。宋杨万里诗:“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鸟嘴”,茶的喻称。因嫩茶头状如乌嘴,故称。唐代郑谷《峡中尝茶》诗:“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阳芽”,对茶叶的喻称。宋周必大《茶》诗:“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瑞草魁”,茶的美称。意为茶乃瑞草之首。杜牧《题茶山》诗:“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橄榄仙”。谓橄榄食后回味悠长,而茶更甚之,故称。陶谷在《清异录·茗荈》中说:“生凉好唤鸡苏佛,回味宜称橄榄仙。”

相关文章

李宫俊的诗

第一首《失恋者的诗》 不想, 也不说。 不悲, 不盼望。 第二首《海基山》 夏日慵慵过, 秋日处处懦。 疏疏还密密, 整整复斜斜。 第三首《光阴说》 少时诵诗书, 迩来窥陈编。 记一忘二三, 光阴如可...
古诗名句2019-05-01
李宫俊的诗

形容爱意依旧的诗句

形容爱意依旧的诗句真正的爱不是说在嘴上,也不是现在傻傻的付出,而是一起生活后经过困苦磨练,最终还能在一起的。1.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古诗名句2016-05-02
形容爱意依旧的诗句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出处出自 宋代 杜耒 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全诗 《寒夜》宋代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诗名句2014-09-08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形容爱意浓浓的诗句

形容爱意浓浓的诗句如果能忘记,时间是否为我停留。如果能拥有,你是否能爱我?1.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古诗名句2017-02-07
形容爱意浓浓的诗句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拼音版

度缑瘟睢ぷ蛞褂晔璺缰琛肥撬未嗜死钋逭盏脑缙诖首鳌H势涠蹋钤探澹馕渡畛ぃ绕涫恰奥谭屎焓荨币痪洌娜怂ど汀O旅媸切”辔蠹曳窒淼睦钋逭铡度缑瘟睢ぷ蛞褂晔璺缰琛菲匆舭妫队亩...
古诗名句2013-09-01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拼音版

唐诗之《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注解 】: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
古诗名句2014-02-03
唐诗之《芙蓉楼送辛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