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书愤-陆游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书愤
陆游〔宋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早岁:早年,年轻时。
②那:同“哪”。
③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路途艰辛。
④中原北望: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到金人手中的地区。是“北望中原”的倒装(倒文)。
⑤气:气概。
⑥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⑦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⑧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⑨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⑩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化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自许:自夸;自我评价。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斑白,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显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前四个分别为伯(孟)、仲、权、季。这里指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陆游拼音解读:
shū fèn
lù yóu 〔sòng dài 〕
zǎo suì nà zhī shì shì jiān,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
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
sāi shàng zhǎng chéng kōng zì xǔ,jìng zhōng shuāi bìn yǐ xiān bān 。
chū shī yī biǎo zhēn míng shì,qiān zǎi shuí kān bó zhòng jiān!
相关翻译
年轻时我就立志北伐,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即使现在,北望中原,我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依然坚定如山。
记得当年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比,可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想起了诸葛丞相,他的《出师表》真可谓千古流传,有谁像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相关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书愤,即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这首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此时他已是6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赋闲了五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今浙江省西部)军州事。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分明是想在战场杀敌报国却离战场越来越远。想起那破碎的山河,有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报国欲死无战场”的现实,郁愤之中写下此诗。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两联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陆游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主战派暂居上风,陆游开始崭露头角。但随后张浚北伐失利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投奔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开始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这陆游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当时他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在主和派的策划下,王炎被召回临安,幕府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所以才发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样的感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1163年,张浚都督江淮诸路军马,北上收复了灵壁和虹县当时陆游37岁。任镇江府通判,参与到了这次北伐之中,还多次给张浚上书建言献策。1172年,王炎从四川沿秦岭北上进军中原。48岁的陆游,在王炎幕府中任职,曾亲临大散关强渡渭水与金兵交战。这两句诗所写的两次战争,跨度从陆游37岁到48岁,整整11年;从空间上讲,从东南到西北纵横数千里:从作战方式上讲,从舰船水战到骑步陆战,楼船夜雪,铁马秋风,气势宏大雄壮。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中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本身是一个书生,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战士,一直期望自己能捍卫国家,扬威边地,但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一个空字就写尽诗人之愤懑。岁月蹉跎,揽镜自照,衰鬓先斑,皓首皤皤,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样悲剧的现实怎能不让陆游愤懑呢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千载而下,无人可与其相提并论。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至此,陆游突破了愤懑,上升到了悲壮的理想主义。
回看整首诗歌,的确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只是陆游的诗在愤懑之中饱含着壮士的满腔热情和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感情浓郁,气势浑厚。很能体现陆游的风格。梁启超这样评价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可谓是恰如其分。
作者介绍
陆游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
才被启用。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65岁罢官后,一直在老家山阴闲居,86岁离世。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的就有9300多首。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