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的诗词

秦观的诗词20首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秦观的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秦观的诗词

  1、《奉和莘老》

  童子何知幸最深,父班籍湜奉登临。

  挟经屡造芝兰室,挥尘常聆金玉音。

  黄卷香焚春晼晚,绛纱人散夜萧森。

  明朝只死丝纶下,回首青云万里心。

  2、《和虚飘飘》

  虚飘飘,虚飘飘。

  风寒飘絮浪,春暖履冰桥。

  势缓霜垂霰,声乾叶下条。

  雨中沤点没流水,风里彩云铺远霄。

  虚飘飘,比时光影犹坚牢。

  3、《和王通叟琵琶梦》

  鶗鴃鸣时众芳歇,华堂梦断音容绝。

  风惊玉露不成圆,不夜芙蕖泣秋月。

  金纹捍面紫檀槽,曾抱花前送酒舠。

  庾郎江令费珠璧,小砑红牋挥兔毫。

  风流云散令人瘦,忍看麴尘昏锦绶。

  楚水悠悠更不西,上天破监空依旧。

  4、《会蓬莱阁》

  冠裳艺座洒清凡,轩外时闻韵箨龙。

  人面春生红玉液,银盘烟覆紫驼峰。

  天涵秋色山山共,树搅乡思叶叶重。

  便欲买船江北去,为怀明德更从容。

  5、《寄陈季常》

  一钩五十犗,始具任公钓。

  揭竿趣灌渎,与尔不同调。

  先生本西蜀,侠气见英妙。

  哀怜世间儿,细黠似黄鹞。

  侍童双擢玉,鬓发光可照。

  骏马锦障泥,相随穷海峤。

  平生携手好,十七登廊庙。

  小生相吏耶,徒枉尺书召。

  暮年更折节,学佛得心要。

  鬻马放阿樊,幅巾对沉燎。

  泠泠屋外泉,兀兀原头烧。

  欲知山中乐,万古同一笑。

  6、《寄李公择郎中》

  节旄淮畔脱秋风,忽跨鲸鱼上碧空。

  华秀两跗当重露,文成五色在高桐。

  江南又说衣冠盛,廷右仍瞻礼乐隆。

  朝睍既升淮海见,瀌瀌雨雪自消融。

  7、《寄题傅钦之草堂》

  河阳有洑流,经营太行根。

  盛德不终晦,发为清济源。

  斯堂济源上,太行正当门。

  仰视浮云作,俯窥流水奔。

  修竹带藩篱,百禽鸣朝暾。

  相望有盘谷,李愿故居存。

  主人国之老,实惟商岩孙。

  班行昔供奉,亟进逆耳言。

  天子色为动,群公声亦吞。

  萧条冰霜际,不改白玉温。

  出处士所重,其微难具论。

  公勿思草堂,朝廷待公尊。

  8、《寄张文潜右史》

  解手亭皋才几月,春风已复动林塘。

  稍迁右史公何泰,初阅除书国为狂。

  日出想惊儒发冢,风行应罢女争桑。

  东坡手种千株柳,闻说邦人比召棠。

  9、《九月八日夜大风雨寄王定国》

  长年身外事都捐,节物惊心一怅然。

  正是山川秋入梦,可堪风雨夜连天。

  桐梢摵摵增凄断,灯烬飞飞落小圆。

  湔洗此情须痛饮,明朝试就酒中仙。

  10、《墨竹》

  墨君飒飒风雨鸣,垂鸾舞凤翻青绶。

  一竿珍重几百缗,奚啻渭川三万亩。

  金锵玉戛空琴声,婢行奴颜谢花柳。

  得亭真从寂寞间,卓古高标压群丑。

  不须辨直致湘江,便觉满窗凉意透。

  挺然叶节抱风孤,顿应君子虚心受。

  雷迸箨龙龙欲走,樱笋纷纷徒适口。

  破除肉味若闻韶,王猷笑咏还依旧。

  藉槛湘阴净简书,接地春华幻尘垢。

  佛手笔端别有神,往来平安报良友。

  前时无偶後无继,寄宝秘灵宜永久。

  11、《南京妙峰亭》

  王公厌承明,出守南宫钥。

  结构得崇岳,岿然瞰清洛。

  是时谪仙人,发轫自庐霍。

  郊原春鸟鸣,来此动豪酌。

  报投一何富,玉桉金刀错。

  新牓揭中楹,千载见远托。

  朅来访陈迹,物色属摇落。

  人烟隔凫雁,田畴带城郭。

  红蕖陨风漪,砂砾卷飞箨。

  青青陵上姿,独汝森自若。

  人生如博奕,得丧难前约。

  金鎚初控颐,已复东方作。

  大明升中天,龙鸾入阶阁。

  深惩渔夺弊,法令一刊削。

  斯民如解悬,喜气郁磅礡。

  公乎数登览,行矣翔寥廓。

  12、《遣朝华》

  夜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

  不须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

  13、《南京妙峰亭》

  王公厌承明,出守南宫钥。

  结构得崇岳,岿然瞰清洛。

  是时谪仙人,发轫自庐霍。

  郊原春鸟鸣,来此动豪酌。

  报投一何富,玉桉金刀错。

  新牓揭中楹,千载见远托。

  朅来访陈迹,物色属摇落。

  人烟隔凫雁,田畴带城郭。

  红蕖陨风漪,砂砾卷飞箨。

  青青陵上姿,独汝森自若。

  人生如博奕,得丧难前约。

  金鎚初控颐,已复东方作。

  大明升中天,龙鸾入阶阁。

  深惩渔夺弊,法令一刊削。

  斯民如解悬,喜气郁磅礡。

  公乎数登览,行矣翔寥廓。

  14、《时宣义挽词》

  奋发多难里,哀荣後夜中。

  妙年推正行,末路见阴功。

  风雨双龙合,山川吊鹤空。

  悬知青史上,又载一于公。

  15、《送陈太初道录》

  先生簪绂後,世系本绵瓜。

  驻马生枯骨,回车济病蛇。

  带云眠酒市,和月醉渔家。

  落日千山路,西风一枕霞。

  几年流俗笑,一旦五侯夸。

  棋惜春深日,琴憎雨後蛙。

  背因书字曲,发为注经华。

  地转东淮水,天回北斗车。

  新宫黄道近,旧隐白云遐。

  顾我身多累,逢君意谩夸。

  空提方士剑,未上客星槎。

  何日同归去,重飞九转砂。

  16、《谒禹庙》

  阴阴古殿注修廊,海伯川露俨在傍。

  一代衣冠埋石窆,千年风雨锁梅梁。

  碧云暮合稽山暗,红芰秋开监水香。

  令我免鱼繇帝力,恨无歌舞奠椒浆。

  17、《游监湖》

  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

  水光入座杯盘莹,花气侵人笑语香。

  翡翠侧身窥渌酒,蜻蜓偷眼避红妆。

  蒲萄力缓单衣怯,始信湖中五月凉。

  18、《游杭州佛日山净慧寺》

  五里乔松径,千年古道场。

  泉声与岚影,收拾入僧房。

  19、《再遣朝华

  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

  肠断龟山离别处,夕阳孤塔自崔嵬。

  20、《赠医者邹放》

  百工皆圣作,惟医有书传。

  绪余起人死,妙处实通天。

  邹子本淮海,弱龄加讨研。

  岐扁逢卷中,遂知百病先。

  往岁游京室,公侯纷荐延。

  国工不敢妒,遣儿求执鞭。

  晚弃本州役,青衫鬓萧然。

  临衢开大肆,旁午送金钱。

  嗣子颇不凡,文场早周旋。

  行期拾青紫,善积神所怜。

  秦观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又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元符三年(1100年),复命为宣德郎,放还横州,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尤工词,为北宋婉约派重要作家。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长于议论,文丽思深,兼有诗、词、文赋和书法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尤以婉约之词驰名于世。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人物生平

  皇祐元年(1049年)十二月,秦观出生于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

  熙宁元年(1068年),秦观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

  熙宁十年(1078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原)、宋(玉)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无锡、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

  秦观像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元祐五年(1090年),秦观由范纯仁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

  元祐六年(1091年),秦观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

  旧党遭贬

  绍圣元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新党人士章惇、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晚年生活

  元符二年(1099年),秦观年事已高, 身处雷州,自做《挽词》。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

  主要影响

  词作  

  秦观画像秦观在婉约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首先,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地无奈和悲愤。

  其次,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例如《望海潮》。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描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在词体演进的过程中,秦观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秦观、柳永填制慢词,受到老师苏轼的讥嘲,他在柳永以赋法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使得慢词的创作走向成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称秦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秦观词章法、句法相对疏朗,而字法尤显典雅精致。这种努力发展到周邦彦那里,则更加注重章法上的雕琢、勾勒,意象组接的密丽以及大量化用前人诗句,慢词创作体制更加完备,手法更加繁复,也越发带上了浓重的文人化、技艺化的色彩。这也引导着宋词由天然之美向人工之美转化,如此技艺的进步也消解了词体内在的生机活力。

  秦观用疏朗流畅的章法,连接精致典雅的词句,使得词句既较柳永高雅,又不似周邦彦那般凝涩晦昧、难以索解,而是融入技艺又不逞弄技艺,这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佳境,得到了广大欣赏者的普遍喜爱,取得了词史上突出的地位,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甚至推誉其“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秦观的感伤词作形成了词史上影响巨大的抒情范式。在他之前,晏殊、欧阳修以珠圆玉润之笔写作名臣显宦的闲雅之词,晏几道以空灵悠缈之笔写作没落公子的感伤之词,柳七郎风味失之浅俗,苏东坡词的豪宕不羁又非“本色”、“当行”,他们皆不能被广大文士所理解和接受。秦观的出现,则成为人们普遍师法的对象。他出身于下层,在官场上受到沉重打击,屡遭流贬之苦,这几乎是封建社会众多下层文士悲剧命运的缩影。秦观以其婉约凄美的优秀词作,传递出广大文士共同的悲哀,因此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

  诗作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诗,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

  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元好问评秦观诗作为“女郎诗”,后世也多存误解,然秦观现存诗歌共400余首,其中真正有“女郎诗”味的,也不过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

  策论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当然,评论一个作家的艺术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苏东坡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诗词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 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

  综上所述,秦观的策论风格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

  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至于议论文字,乃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苏东坡《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清代梁章冉《扪虱新话》:“……少游文学西汉,所进策论,颇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而叹,然亦自成一家。”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则说:“予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导源东波,所见益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

  军事策论

  秦观曾进献策论50篇,其中包括大量的谈兵内容。这些谈兵策论,既有助于考察北宋中期的军事思想,又有出色的艺术价值,更还原了秦观形象的豪隽一面。其中《进策》30篇,系统阐述治国安邦之法,既有专论军事问题的,也有兼论到军事的内容;此外则是《进论》20篇,大都是论历史人物,因为一些人物本身或者事件涉及军事的关系,也兼论到一些军事问题。

  (一)进策

  秦观的30篇《进策》里,《安都》、《将帅》、《奇兵》、《辩士》、《谋主》、《兵法》、《盗贼》上中下、《边防》上中下等共12篇是专论军事的,占了《进策》的四成,另有少量零星兼及。

  《安都》针对当时都城开封无险可守而应迁都长安的提议,认为前代定都长安是依靠地势险要,而本朝则是“以兵为险”,北宋禁军占了军队的主力,大都在京畿附近,足以自恃。要供养这么多京畿军队,补给运输成为重中之重,开封四面平坦,正好便于漕运。

  《将帅》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求分权边将,让一二大员有高度自主权,以方便统制军队,提高战斗力,乃专门针对宋代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国策而发。宋代一直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经常削弱武将的权力。一方面,兵将互不熟识;另一方面,中央遥控指挥,边防将领往往不能便宜行事,这都导致宋军战斗力下降。秦观此篇可谓不畏逆鳞,直指要害。

  《奇兵》多引用《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讲兵有奇正,以正为基础,以奇兵制胜。

  《辩士》讲当攻、守、战都不利的情况下,派怀“三德”、洞“五机”的辩士,可能收到奇效,认为“用兵辩士不可无也”,是正规作战之外的必要补充。

  《谋主》借袁绍与曹操的战争为例子,论述谋士们的出谋划策是胜败的枢机。

  《兵法》认为用兵之法不过权谋、阴阳、形势、技巧,必须“以道用之”,才能为“四胜”。而道则在于治心养气,驳斥世人往往以为养气都是书生之言。

  《盗贼》上篇讲不能逼得盗贼穷途末路,要招讨并用,只要惩治首恶,可以宽恕胁从。中篇讲要轻用法术多用能吏,给太守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地方军政实力,相机行事。下篇讲要笼络人才,在胥吏中选士,同时增强对武官的重视,不专任进士、制策二科,从而罗致豪杰,弭盗于无形。

  《边防》上篇论与西夏的战守形势,建议采取积极态度,攻取横山、灵武,才能巩固边防。中篇讲西夏内部矛盾激化,贵族互相倾轧,党项和诸羌部落也有不合,积弊众多,国势已不如从前,正是宋朝夺回横山、灵武的大好时机。下篇详细论述持久作战的方法,即要攻守结合,一方面采取车轮战的形式不断出兵袭扰,以攻为守,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兴兵屯田,减少转运钱粮补给的困难,等待时机集中力量大举反攻。

  (二)进论

  秦观的20篇《进论》大多是就历史人物以及一些重要议题发表己见,涉及军事的主要有《晁错论》、《李陵论》、《诸葛亮论》、《李泌论》、《王朴论》5篇,占四分之一。

  《晁错论》强调“理直则师壮”。斩晁错使得师出有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是必要的。

  《李陵论》就用兵的奇正展开,认为奇兵变招可用,但不可为常态。李陵恃变为常,以寡覆众,所以才会招致失败。

  《诸葛亮论》认为诸葛亮是霸者之臣,却不是帝王之臣、礼乐之臣。虽不是一统天下之臣,却以一隅抗中原,不无将略。

  《李泌论》讲用兵时善听善谋则无不利。安史之乱时如果肃宗听取李泌的建议直捣老巢先取范阳,就能不会有后来叛将归降难以控制的藩镇之患。

  《王朴论》认为人有真材,处事临机时就能应变不穷。用兵之道,要先脆后坚,会捡软柿子。

  价值

  首先,在内容上,秦观这些谈兵策论,反映了以他的师长苏轼为代表的蜀党在国家军事方面的见解,是考察北宋中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王云五先生便因为秦观“传世之著作中,表现其对于政治的主张者颇多……而列为政治思想家”。与苏轼类似,秦观也有一些较为通达的治军之论。比如他在《论议上》中谈役法时,倡议折中新旧两党的措施,声称可以既不叫“新法”,也不必全固守“旧法”,别立一个不偏不倚只求实效的“元祐役法”,以削弱党争的色彩。

  但秦观也有部分谈兵策论,立论虽高,实用不足。一些篇目的论题都是比较虚的,缺乏具体措施。如《奇兵》大谈出奇制胜的重要性,却没有讲怎样才能出奇;《兵法》把取胜之道同归于治心养气的道,未免玄之又玄;他要实行“元祐役法”,陈义甚高,要拿出具体措施时却只能说“条去取之科,列轻重之目,此则有司之事,臣所不能知之”。较之后世辛弃疾的《美芹十论》,这一缺点就非常明显。在秦观这17篇涉及军事的主要策论中,5篇《进论》不算军事专论姑且不提,12篇《进策》里,《奇兵》、《辩士》、《谋主》、《兵法》4篇都较多地显出这种弊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秦观毕竟算不上军事家,兵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策论属于应试干禄之作,文胜其质,实用性没有那么突出。

  其次,秦观谈兵策论的艺术价值更为突出。在篇章结构上,这些策论都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章法紧密而又富有层次。尽管内容存在千差万别,秦观总是开篇提出某一事件或者人物作为议题,然后直述自己对此的论断;随后,大都分为正反两面来论述,正面立论、反面驳论,有时也就事情的几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自己的论说或者对策,并努力拓展结论的普遍性。

  在语言修辞上,秦观策论多用对偶、排比以增强气势,辞藻上却并不浮艳,多用事例来作为论据。秦观的策论对偶、排比句比比皆是,尤其喜欢在开篇点出议题,随即总领分论点时使用。

  在选题立意上,秦观策论善用抑扬转折之法,做翻案文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评述人物的《进论》中。如《晁错论》,历来论史多为晁错推动大一统却被杀而叫屈,秦观却说:“汉斩错,七国之兵所以破也”。再如《诸葛亮论》,《三国志》中陈寿认为诸葛亮将略非其长,秦观却讲陈寿带了私仇的偏见。这一点继承了他的师长苏轼的风格,苏轼也写过《晁错论》的翻案文章,就说晁错的死是“有以取之”。

相关文章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出处出自 宋代 朱熹 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全诗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代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
古诗名句2018-06-02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出处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的《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全诗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清代纳兰性德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馀觞,临...
古诗名句2014-04-02
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出处出自 唐代 杜甫 的《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全诗 《野望》唐代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
古诗名句2012-06-01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描写夜色的古诗词

不止是白天的景色美,夜晚的景色也是一样的好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描写夜色的古诗词大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描写夜色的古诗词1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
古诗名句2018-02-09
描写夜色的古诗词

想念情人的诗句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很是熟悉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想念情人的诗句(精选5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想念情人的诗句1...
古诗名句2013-05-04
想念情人的诗句

李白《太原早秋》译文及注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太原早秋》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古诗名句2017-03-01
李白《太原早秋》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