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全文赏析
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全文赏析
黄庭坚的诗作《池口风雨留三日》别具一格,给人一种古雅朴茂的感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全文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
①黄庭坚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
②属玉:即鸀鳿,似鸭而大,毛作紫绀色,长颈赤目。
③舂锄:即白鹭,以其啄食的姿态有如农夫舂锄,所以有这个名称。
【赏析】
首联写滞留之原因及小城之状况,次联写雨中水鸟的姿态,兼寓身不由己之苦及对自由的向往,三联以对比手法,写自己抱定与世无争之念,尾联归结到屏弃名利,潜心读书,全篇写得空灵,而又潜气内转,语言也善于出新,洗尽铅华,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评道:“起句顺点,次句夹写夹叙,三、四以物为兴,兼比,五、六以人为兴,收出场之妙,此诗别有风味,一洗腥腴,”所论很精辟,诗的颈联用了《淮南子·说林》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原意是不能光有愿望而不去实践,到了作者手里,却一反其意,以临渊而不羡鱼,表达他对荣利既不动心,更不汲汲以求,自甘贫贱,安于淡泊的思想感情。
在表现方法上看,这就是翻案之法,是黄庭坚所擅长使用的,如苏轼曾写《泗州僧伽塔》一诗,其中说:“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认为在同一时空里,人们的愿望不同,造物主不可能全都满足,针对此,黄庭坚在《宫亭湖》中却写道:“左手作圆右手方,世人机敏便可尔,一风分送南北舟,斟酌鬼神宜有此。”
认为造物主在同一时空内完全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愿望,翻案法显示了诗人的机智,以及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思想渊源上看,与禅宗也有一定的联系,“丈夫皆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禅宗所要求的打破偶像,不拘成法,独任性灵,正是二者互相联系的内在机制,
事实上,禅家的偈颂和话头之类,也多有故作翻案的,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卷十曾记载道:“诗文之诀,有翻进一层法,禅家之书亦有之,即所谓机锋也,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翻之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著尘埃?’卧轮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翻之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庞居士偈云:‘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头,共说无生话,’后有杨无知翻之云:‘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功夫,更说无生话,’海印复翻之云:‘我无男婚,亦无女嫁,困来便打眠,管甚无生话,’”诗家的翻案虽然不一定就从禅家来,但以黄庭坚对佛学的造诣,他之如此喜用翻案,在一定程度上,也应由此窥入。
拓展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
宋代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故事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在县志里记载着他的故事,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他就任时才26岁。有天他在午睡,做梦走出州衙,来到一处乡村,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一家门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觉的便端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梦境甚清晰,但以为作梦而已,山谷还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异,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门外,叩门进去,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山谷问:“你女儿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经26年了。”山谷心想,自己正是26岁,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到26岁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山谷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里,只见卧床桌椅之外,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书。”问:“可以打开吗?”婆答:“锁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记起锁匙的位置,便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山谷细阅之下,原来他每次试卷的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称母亲,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从这首像赞,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为真实不虚也。
这故事有五点值得研究:
(一)确实有轮回。山谷的前生,原是安徽省南部芜湖县乡村的女子,死后转生到江西省北部修水县的男身黄山谷。
(二)确实有业力。由前生种因,而来生结果。山谷前生喜好文学,遂有今生的诗书画三绝,所以明代进士袁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现今的天才儿童,应属此理。至于由女转男,且有功名,当为其信佛、吃素、孝顺、不嫁,等业力而来,极为明显。
(三)确实有灵魂。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之有形的肉体,但灵魂则是身体的主宰,乃是无形的,佛学上称为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山谷在州衙午睡,灵魂仍会回去老家接受老母的芹菜面,因而促成再生的会合。阿赖耶识在唯识学上他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的,当他离开芜湖乡村,飞向修水黄家,千里迢迢瞬息即到,飞行迅速且不谈,他何以偏偏找到黄家呢?佛学上说这是由于“业力”,但业力本身会有选择的能力吗?这又使人费解了?后来读了地藏经才知道,原来举首三尺,便有神明,在虚空之中,有很多鬼神鉴察善恶,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论如何隐秘的事物,他们全都了如指掌,真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地藏菩萨说:“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可见已经表现在行为上的罪恶,绝隐瞒不了,就连心念初动,也会被鬼神洞察无遗。不过世人不觉,还以为自己心中的事,有谁能知?因此可见业的范围,应包括有形的行为与无形的心念,由业所产生的力量,便决定此人的趣向,而鬼神再从中撮合,这便是黄山谷出生之所自来了。还有鬼神撮合亦应有所标准,否则便是鬼神作主了,其标准即佛家的因缘,说完全点就是因缘果报,佛家因果通于三世,或超过三世,而为多世。如此说来,则黄山谷之出生,必有其因缘,绝非偶然巧合之事了。
(四)这故事依世间法来讲,可以算是成功的,因为善有善报,她不仅保持着难得的人身而且由女转男,又有功名,与前生相较,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依出世间法讲,则不算成功,因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内,凡轮回一次,便迷失一次本性,何况有了功名富贵,更因权势凌人,而容易造业。
试看山谷少年时期,受一般风气影响,喜好填写有关男女情爱的哀艳词章,有一次与同辈少年擅于画马的李伯时,同游佛寺,参访当代得道高僧圆通秀禅师,秀禅师为了不忍见他迷于艳词,致遭堕落可惜,所以当他警诫完了李伯时,嘱他不要再画马,因为画马时,心念专想于马,以致形随心转,恐难免堕落成马身。
然后又呵责山谷:“大丈夫怀有盖世的文才,难道竟用以写作无益于世,而又动人邪思的哀艳词句吗?”山谷听了这番呵责,还很不以然反自以为是的笑着说:“据禅师这么讲,难道我也会像李伯时一样变作马吗?”秀禅师听他这样反驳,乃特别以威严而庄重的态度,很诚恳的开示他说:“李伯时如果为了画马,念想在马,仿真既久,难免堕落成马而不自知,但也只是他自己的事。而你作那撩乱人情思的哀艳词章,不知会令多少人读后,动起邪思而贪淫好色,这种诲人的作为,岂只是变马而已,恐怕地狱正等着你下去哩。”
山谷被那义正辞严,因果报应道理的当头棒喝,深知秀禅师乃一得道高僧,绝不会虚言吓人,顿时猛悟其间利害关系,遂极为惶恐的向秀禅师谢罪悔过,发誓永不再写作那哀艳词章了。
(五)山谷奉母最孝,他的母亲喜爱清洁,他就亲自为母洗涤溺器,虽然后来他作了官,也还是要亲自来洗,这是他行孝的美德,所以他被后人选他为二十四孝之一。若以其少年的行为不检,几乎堕落,幸遇善知识指正,后来有此孝行,这都足以证明山谷的善根深厚,山谷曾作戒杀诗:“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由此诗得知山谷终于回归佛门,而学佛吃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