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之词类活用
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之词类活用
在文言诗文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诗文的词类活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文言诗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例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几种情况:
(1)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假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2)只有动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3)只有动词能带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4)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5)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如果是副词作状语和名词连用,则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例如:如:秦师遂东。 —— 就向东出发了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习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修饰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再如: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再说明: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文言诗文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如:(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张开翅膀那样遮蔽沛公。再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把……当作……来怎么样”,“像对待……那样如何”。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处所、方式等。翻译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如: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中,工作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再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终于在朝堂上召见相如。
以上例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4)方位名词作状语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5)时间名词作状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就在夜里骑马飞跑到沛公的军营。再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再如: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诗文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一般而言可判断为活用作使动。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项伯曾经杀了人,(按罪当死),我使他活下来。再如: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终于在朝堂上召见了蔺相如,;礼节完毕后让他回了赵国。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足以荣汝身。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再如:②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略有不同,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如: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平常人都觉得这样是羞耻的。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巫师、乐师和各种工匠,不认为互相学习是可耻的。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县里的人觉得他(仲永)很奇特,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②吾从而师之。(《师说》)——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③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我和您在江上打鱼,在沙洲上砍柴,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