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贾平凹《高兴》
点评贾平凹《高兴》
引导语:《高兴》与此前贾平凹的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没有《废都》、《高老庄》的精致与浑圆,这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来看看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点评。
贾平凹为什么《高兴》
作者:蔡诚
贾平凹一直是我喜欢的作家,曾经一度是我的文学偶像。他来自农村,性格内敛,在公共场所向来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这与我的性格有许多接近的地方。而且,他的文字也是我推崇的那种,特别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于朴素中体现着真挚的情感,内心深处又往往交织着淡淡的忧伤与淡然。这样的文字,我一直以为是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品,作家凭此也足以进入大师的行列。我关注贾平凹的每一篇作品,每一本书,虽然有些小说我并不喜欢,但大抵还是会网罗来收藏。贾平凹是我最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他或许中国作家中最优秀的。
《高兴》是贾平凹最新的小说。如果读者对作家之前的《秦腔》有所了解,一定会认为新作是其姊妹篇。如果说《秦腔》展开的是一群在家园中生活的农民,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挣扎的心灵故事的话,那么《高兴》无疑是在继续追寻这些开始脱离自己的土地到城里谋生的农民的心灵之旅。关于乡村与农民工的小说,其实在时下并不鲜见,但贾平凹的高明在于,他不仅真诚写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世界,而且更要通过这些多少让人心酸的故事表象去捕捉他们的精神图像,他们的命运交错与心灵变迁。
贾平凹喜欢用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故事,在《高兴》里,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在都市里的生存故事。对冷漠的城里人来说,刘高兴完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就算他有很悲惨的人生故事,也远远不如股票和基金让他们有谈论的兴趣。或许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缘故,这次贾平凹不像上次写《秦腔》那样,满纸地方语言,而是很注重故事性,叙述得也很流畅。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小说还讲述了主人公刘高兴和妓孟荑纯发生的悲情故事。故事虽然有点落入俗套,也不荡气回肠,但作为一份农民工都市往事的社会记录,折射出了作家的一份底层人文情怀。
贾平凹写农民,是他文学的必然选择。作为农民出身的作家,他自己就曾写过一部《我是农民》的书。一个骨子里是农民的作家如果不写农民,而去写工人,写他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与事,我相信大抵会是垃圾作品。任何时候,我都认为一部作品之所以优秀,完全因为作品本身反映出了作家的人生,他的时代和他的精神世界。我从不认为小说完全可以纯粹虚构,纯粹的精神世界在小说中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梳理贾平凹的写作史,在他的青年时代,或许有过效仿西方作家的迷惘,有过玩弄技巧的心计,但一路写下来,他的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大抵还是以农村、农民为主角的作品。这其中我以为《高兴》并不是最好的,因为有一点,让我略有些遗憾,贾平凹以自己也是这个社会转型期的亲历者身份,以自己也曾是一个小人物的农民情怀,以《高兴》的人物结构和广阔的精神维度,《高兴》的篇幅其实完全可以演绎成《秦腔》一样的鸿篇巨制.
《高兴》读后简单记录
作者:令琪清
10月6日大雨中去清风湖玩,败兴而归。路过万叶书城,下车购得一本《高兴》。感觉,这是那天最大的收获了。
贾平凹的作品,初中高中那会发烧于文学的时候,我读过《满月儿》、《曳断绳》等短篇和《废都》、《白夜》两部长篇。但仅仅是阅读,没有过多的感想,毕竟我的文学修养还是太低。只是当年看《白夜》,到后来夜郎回家,颜敏留下一封信出走了时,我感觉心里裂了一个口子,久久不能愈合,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经过高考的洗礼,我开始变得实际,作为一名工科生,我虽然还关注并时常借一些文学作品,但很少仔细读了。比如《怀念狼》很薄,我算读完了,《浮躁》翻过,没有细读,《秦腔》买了,但还在书架上放着……
倒是贾平凹那个在北京做编辑的乡党——李建军的一些评论,让我对贾平凹的语句也不信任起来。所以,这次读《高兴》,我虽然是在车上,但还是在读故事的同时,也注意了他的一些字句,也许,我也是编辑,我也有了职业病。
我是分三次看完《高兴》的,10月7日从东营回单位,4个小时的车程,我看了有三分之一,10月19日过去、回来,这一去一回就看完了。看完前100页,我对后面的内容有些失去信心,感觉贾先生还是往作品里填一些段子,特别如“扔虱子”这个,我记得他原来在散文中就多次用过,所以感觉有些老套,也有些不满意;而且,我也琢磨了一些方言的转化,比如“杏胡”,比如“胡基”。这时候,在车上嘈杂的环境中,我也时而合书,想《庄子·外物》言“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之原本无非是 “琐屑之言”、“浅识小道”。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今琢磨,确实鲜见雅致之语,只是搬在文字里的粗糙生活。
读完前400页,故事行将结束,似乎还是平平淡淡。但刘高兴他们的生活已经进入我的视野很久了。是的,文字之外的我,却像是悬在他们生活的天空上面的见证者,一切历历在目。他们就那样生活着,似乎他们就是他们,代表不了一个群体,他们只能代表他们自己。《高兴》中出现的人物不多,作者给予笔墨较多的有刘高兴、五富、孟亦纯、黄八、杏胡、种猪、韦达、石热闹等。但我个人认为,形象最饱满、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五富和杏胡。五富粗笨、邋遢,却卖力、拼命,他的世界很小,却很认真、执著,要说典型,其实五富最具典型性,大体代表了农村最底层、最穷苦、最无助的一个阶层。而杏胡的泼辣、豪放也是一类人的典型写照。但对于刘高兴、孟亦纯和韦达的描写,我感觉有些折中,也有些游移,不太鲜明也似乎不太真实可靠。
但最可怜的五富,却窝窝囊囊突然死了。这后面30多页的文字,确实显示了贾先生高超的功底,一下子让人平静的心低沉下来。我开始理解中国几千年来那“大团圆”结局的现实意义!他们的生活,哗啦啦间就都有了变化,曲终人散,留下一个巨大的叹号!但是,站在西安城街道上的刘高兴,还有一时都“各有归宿”的那帮人,缓过神来还要生活啊,小说却戛然而止!
读完这部小说,我重拾对贾平凹的敬仰。不仅仅因为他的小说我比较欣赏,还是因为这么几年来,我时常潜水于网络,也观察、了解过一些作家的动静,发现自我标榜的不少,但真正潜心写作又较为淡薄的很少。贾先生虽然颇具争议,他身边也有一帮吹捧家,但他自己一直还是多做事少说话,低调行事。甚至,连作品上所附“作家简介”也似乎是多年未作更新,这比起一些作家动辄一页(或半屏)的个人介绍真是落后不少。
欲哭无泪的《高兴》
作者:杨兰琴 来源:大众日报
贾平凹,当代作家,作品《商州》、《浮躁》、《废都》等有广泛影响。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新作《高兴》描写土地变迁后农民生存状态,受到读者的关注。
关注土地变迁后农民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高兴》,是贾平凹以其一贯的慈悲与淡定笔致打开的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城市生活画卷,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密布着冲突、错位、荒谬、伤痛、病象重重而又情切至深的当代故事。
《高兴》与此前贾平凹的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没有《废都》、《高老庄》的精致与浑圆,没有《怀念狼》、《秦腔》的深沉和凝重,贾平凹的《高兴》一改以前的“玄秘”风格,非常直白、直接,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这是一部揭示底层人真实生活的作品,贾平凹以自己中学同学为原型,其主角刘高兴真有其人。贾平凹为了更好地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境遇,在动笔前,他曾深入大街小巷,他见到了更多像刘高兴一样拾破烂的人。作者坦言,他写《高兴》的想法比《秦腔》还早,只因条件不成熟而搁浅,“为写这部小说,我多次到西安郊区的‘拾荒村’探访,和那些‘破烂王’们拉家常、同吃同喝,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创作期间五易其稿,是创作以来修改次数最多、最费劲的一部长篇。”
正当百事裂变、社会浮华的变革之际,农民刘高兴先是将自己的一颗肾卖给了城里人,随后又与同乡五富来到城里拾破烂……妓孟夷纯的出现不但引来了城市万象之态,还带给了他们始料不及的命运……刘高兴虽然与妓孟夷纯产生了感情,但他们注定不可能走到一块,这是一个结局悲剧的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刘高兴在都市里的生存故事。虽给主人公起了一个“高兴”的名字,然而小说却令人心情沉重。
《高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写流落都市的拾荒者的命运,这事实上也是写进城农民的命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城市中艰难地生存。作家揭开城市灯红酒绿的面纱,直视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些人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活着,即便如此,竟也无比艰难。他们被生活的艰辛压得无暇反思自己命运的悲剧本质,甚至还为微不足道的所得而高兴,这样的快乐的内心里实际却隐藏着深深的悲凉。
贾平凹不光写了他们的物质生活,他也写到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正日益物质化,而精神层面的追求却一天天减少,这也正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可怕的。贾平凹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作品中也反映了作者这种忧患意识。
《高兴》之所以令人心情沉重,是农民的现实处境令人沉重;是城乡的不和谐令人沉重。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部小说的原因。鲁迅先生说,希望作品能“引起疗救的注意”。贾平凹则说:“在大都市里,我们看多了一个庆典几千万,一个晚会上百万,到处张扬着盛世的繁荣,或许从这些破烂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里能摸出这个年代城市不轻易能触摸到的脉搏。”
贾平凹近年来一直关注底层人的生存状态,《高兴》是一份留给历史的社会记录,是透过小说中故事、人物、命运,照射给读者的一方欲哭无泪、唏嘘不已的人间舞台。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在于反映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它提醒我们停留下来思考,提醒我们应该关注那些进城人的精神困境。
近年来,在贾平凹进入古朴而本真的创作状态的同时,他的襟怀如同涨墨,彻底吃进了字里行间———这也是为什么用工笔写实的手法写就的《高兴》,看起来让人如此揪心,如此对人物寄予无限同情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