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2)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部分组成的。

  那么文中将胡同和人连结起来的是哪一节呢?

  ——方案一:第1节,哪一句能够说明[生读],好,我们看一看。“这种方正”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胡同是方正的吗?我们已经看过图片了,胡同是长的,那什么是方正的?北京城,所以讲了城建给人造成的方位意识,还没细化到胡同。

  再看一看有没有哪一节将胡同本身的特征与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得更加紧密的。

  方案二: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二)第一部分:北京胡同的特点(1----4)

  1、课文首先讲了什么?首先用大镜头描写了北京的城建。有什么特点?方正。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北京城比成一块大豆腐。那么劈开这块豆腐的刀是什么啊?大街和胡同。大街和胡同外在的特点是什么?正,它们方向性强,所以造就了人们强烈的方位意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方位意识强的?3个:拉洋车说东去西去,我们这里讲左拐右拐;老两口睡觉说你往南边去,我们讲你往里头去一点;街道特别标明是斜的,因为少,因为习惯了方正,所以才要特别对待。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啊?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接着就细化到胡同了。最先讲了胡同的什么啊?取名,胡同的取名有哪几种来源?计数、皇家储物地、名人居住地、行业集中地、形状相似地和不知何所取义的,来源多,只能简单归纳成6种,说明胡同名字来源之广。比如石老娘胡同——注意:娘在做接生婆讲时读轻声niang、大哑巴胡同、王寡妇胡同、狗尾(yi,上声)巴胡同等,后来为了改变形象,用了什么手段?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接着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啊?数量之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对偶。

  4、那么第4节又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环境之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板书

  胡同特点:

  外在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三)第二部分: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1、过渡(5节)

  胡同的位正,名广、量多、境静是胡同作为物质具备的特征,而文化的核心是人,物质承载的

  精神内在才是文化的根本,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是什么?封闭,是封闭的文化。第五节中说到胡同是由四合院构成的,大家看四合院是什么格局啊?四面相连,是一个封闭的民居环境,所以造就了人们封闭的思想意识,那么这种封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6-9节)

  (1)安土重迁:在第6节,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思啊?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2)过往不多:“独门独院”四合院相连围成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他们是不是整天就呆在院里看着高檐峭壁啊?不是的,他们也有交往,也会“随分子”“处街坊”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合礼数”。北京是个多礼的城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到:城外已经是炮声连天了,关起门来还要给齐老爷子做大寿,因为不能少了礼数,为了面子,为了一种从众心理,也不见得是心甘情愿的。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易于满足:正是将自己关闭在小小的天井之中,少与外界交流,看不到外界的进步,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富足了,所以他们又是易于满足的。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去谈?食。第8节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这节中有一段描摹老北京心理的文字很精彩(师读)。有窝头行了,有小菜好,臭豆腐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看过《大宅门》的同学就知道了,姑奶奶是指出嫁了的姑娘,地位是较高的。虾米皮,注意是虾米皮而不是虾米熬白菜就最好,“嘿”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啊?洋洋自得,沾沾自喜,无限的满足溢于言表,请把这部分齐读一下。这一节还提到了“大白菜文化”,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祭酒是国子监的长官,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相当于教育部和北大的合体——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大白菜哪里没有啊,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我们要能辨证的分析:首先知足方能长乐,但是皇城意识的惟我独尊给了他们一种优越感,由于满足,不想追求新的东西,走向了保守、封闭的极端。

  (4)明哲保身:也因为身在皇城,看惯了世事沧桑,但尽管他们爱瞧热闹,却不管闲事。文章第9节中称游行叫“过学生”,怎么理解“过”?过就过去了,在人们脑中留不下印迹,心中激不起波澜,形容短暂与无谓。从元大都开始北京城经历了700百多年的历史,战乱频仍,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吗,所以老百姓们无所适从,不敢轻易表态,咱管不起,咱还躲不起吗?不如“明哲保身”,保住窝头和棒子面就行了。

  3、文化精义“忍”的分析:

  胡同里的人安土重迁、过往不多、易于满足、明哲保身,这些现象的文化精义是什么?一个字:忍,心字头上一把刀,但这刀必须得给我封着,是安分守己,是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揭示这种精义的呢?举例子,举了3个例子说明:《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茶馆》中的王利发祖传开茶馆,善于经营,对权势他会奉承,对贫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杀。《八月骄阳》中作者选取了一段对话,请两位同学读一下,看看能不能读出点京味来。说明天下之事与我无关,咱只管好咱这张嘴就行了,随遇而安,安分首己。第3个例子是电梯事件,人们用钢精水泥建起了高楼大厦,胡同文化却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当作者要为小姑娘出气时,两个老北京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冷眼旁观,逆来顺受,忍到极至,所以作者语带嘲讽的说:北京人真有你的。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三个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

  ——首先在内容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茶馆》描写了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这说明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在人们心中的烙印很深,不会很快消亡的。高楼建起来了,胡同被拆除了,物质的胡同消亡了,但精神的胡同仍根深蒂固。

  其次在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文中第12小节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那么胡同哪里去了呢?拆了,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

  3、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板书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易于满足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三)第三部分: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1、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北京胡同正在衰败和没落,胡同文化也在消失。

  2、对于胡同的发展趋势作者怀有着怎样的感情?

  ——作者的感情是矛盾的:在理智上作者知道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不适应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知道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但情感上面对熟悉的照片、熟悉的生活,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内心充满了怀旧眷恋之情和无可奈何之感。

  理智与情感形成了冲突,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声中有着几份清醒、几分伤感以及几分无奈,表达了无限怅惘之情。

  板书

  理智、清醒、毅然

  眷恋、伤感、无奈

  五、揣摩重点语句,体会语言特色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这句用“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其中“嘿”字尤为精彩,把北京人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就惊叹不已的知足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2、“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这句中“睡不着眯着”的说法,把北京人遇到不如意时被动忍耐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先称赞“这话实在太精彩了”,接着拆分原句,带头解释再重复一遍,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最后用“真有你的”总结,把感叹有加的情态表露得清清楚楚。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句采用四个四字句,节奏整齐,句内的平仄又中规中矩,读来音韵和谐,遣词造句又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渲染悲凉感伤情绪的用语,从而很好地烘托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4、“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虾蟆陵和乌衣巷都是诗词中常见的古都繁华之地,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用这两个地名类比,更能表现出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的惆怅、无奈。

  五、课堂小结

  大家知道2008年北京就要举办奥运会了,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北京要以一个新的形象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所以将胡同拆除了一部分、保留了一部分、改造了一部分,[出示灯片]这就是改造过后的胡同和四合院,仍然是四面相连的形式但赋予了时代气息,可以说是传统特色与现代文明完美的结合,是成功的典范。胡同的物质部分保留下来了,那么精神部分呢?我们不仅希望北京以新的市容市貌出现在世界观众面前,更期待它能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当然精神的胡同能否得到应有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只能留待历史的见证。

  六.课后作业

  1.关于胡同文化的去留我们课后练习三也提到了,读题,我们就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关于“忍”的问题发表自

  第一部分:北京胡同的特点(1—4)整体胡同——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二部分: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居住习惯——安土重迁《茶馆》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文化精义“忍”《八月骄阳》

  物质生活——易于满足电梯事件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第三部分: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没落作者的感情理智、清醒、毅然

  眷恋、伤感、无奈

相关文章

断句古诗带拼音版

导语:古诗断句刘昶带拼音版,白云之“来”,黄沙之“起”,充满了运动感,既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亦造成一种紧迫压抑的气氛,透露出逃亡人的惊恐不安。诗人身处绝域,四顾皆山,故乡望而不见。一起学习一下古...
古诗名句2013-04-03
断句古诗带拼音版

七夕情人节的诗句

七夕情人节的诗句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七夕节看做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古代的诗人是如何通过诗词体现七夕情人节的`美好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了七夕情人节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
古诗名句2012-09-05
七夕情人节的诗句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修一】  沁园...
古诗名句2012-04-05
高中语文课本必背古诗文

写于春节的诗句

写于春节的诗句引导语:对于春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春节亦是我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那么要怎样找一份写有关于春节的诗句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守岁  (北宋)苏轼  明...
古诗名句2015-09-09
写于春节的诗句

写思念家乡风景的诗句

写思念家乡风景的诗句家乡永远是我们土生土长的地方,我们热爱家乡的每一块土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写思念家乡风景的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1、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____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
古诗名句2012-04-03
写思念家乡风景的诗句

惊艳世人的古风诗句

惊艳世人的古风诗句惊艳世人的古风诗句:  1) 我拱手天下,许你两袖烟花,那,若我化土为沙,你可会为我祭酒扫茶?  2) 策马飞沙,风云叱咤。纵这江山崩塌,寄人篱下,也护你一步一莲华。  3) 江山如...
古诗名句2011-03-02
惊艳世人的古风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