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沧海看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从观沧海看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从观沧海看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操诗歌有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他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但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如《步出夏门行》:“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些诗都写得高远阔大,气势雄伟,有君临天之气度与坚若磐石般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曹操开创四言诗的新境界(1)。曹操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而且是“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有“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的说法,他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蒿里行》,以写汉末动乱,前者叙董卓焚烧洛京迁民西入关之事,后者写诸侯起兵伐董卓而内讧事,生动地再现了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之后,建安诗人遂风起效仿,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其次,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里,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鲁迅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汉末魏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三曹)、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而独以三曹成就最高。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们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这时期,由于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叙事为浓烈抒情所掩盖,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了抒情,写得感情浓烈,反映了社会的动乱残破,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追求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情之所至色彩缤纷。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反映汉末社会的动乱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风格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缠绵悱恻,多以乐府写游子行役、思妇怨别,风格别具一格,一改乃父。其诗歌语言通俗清丽、质朴自然、有明显的民歌倾向;曹植为建安诗歌集大成者,曹植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表现政治抱负、追求建功立业的情志,兼及贵族文人的生活情况,诗风开朗、富于进取精神。后期主要抒写对个人命运的失望,以及向往自由、反抗迫害的情调,风格趋于悲凉,常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曹植的诗歌标志着乐府歌辞的文人化。因此,从文学创作来看,“三曹”诗歌的艺术特点为: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慨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