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的古诗白居易
关于三峡的古诗白居易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白居易曾经也写过关于它的诗,下面来欣赏欣赏。
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注释:
(1)九衢[qú]: 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2)曲江:唐长安城曲江池,为京都人中和、上巳等盛节游赏胜地,每逢科考放榜,皇帝常于此召集上榜举子举行宴会,饮酒赋诗。
简析:
首联叙写朋友归京,千里迢迢,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作者对朋友行路的担忧与二人深厚情谊跃然纸上。颔联以轻快笔调,想象朋友在烟雨朦胧的三峡渡口登舟而去,抵达京城时,快马扬鞭,意气风发穿行于繁华街市的情形,无比欣羡。颈联对仗工整,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叙写想到自己依旧羁旅在外,虽有美酒为朋友饯行,却没有书信寄给君王,不禁又黯然神伤起来。尾联对朋友寄予厚望,希望朋友归京后替他向君王传话,请君王回忆当年科考放榜时君臣一起在曲江池宴饮欢谈的美好情景。
入峡次巴东
——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文学赏析
忠州在当时是偏僻的山区,生产落后,赋役繁重,人民生活相当困难。这次改受,表面看来是升迁,但忠州偏在远郡,实际上和流放没有多大差别。天涯沦落之感,苦闷忧伤之情并未完全消除。所以诗一开头就满腹惆怅,忧心忡忡地低吟出“不知远郡何时到”。这象口语一样的淡淡一句,不知包含了诗人多少忧伤的感情,细玩之,大有长路漫漫,命运何托,是祸是福,前途未卜的味道。这平平的起句,给后面开拓了广阔的意境。
但刺史的上任,和贬为司马的出行毕竟不同。从年底接诏,到次年三月启程,经过三个来月的准备,能够携同全家,特别是又有既是爱弟,又是文友的白行简与之同行,不乏天伦之乐趣,又可会文于舟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慰籍。所以接下去,一扫一切忧伤的情调,提出“犹喜全家此同去”,快慰之情,溢于言表。异峰突起,波澜顿生,如长风之出谷,似大海之扬波,泪泪滔滔,一泻千里,感情的大门一经打开,再也无法收拢。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万里”极言其远,并非实指,万里迢迢的行程,现在已经到了三峡附近,全家的生命财产尽在舟中,这说明作者这次上任是充满喜悦心情的,是下决心要到忠州作出一番事业的,从“百年生计一舟中”可以看出大有“破釜沉舟”的气势,想在忠州大干一场,为忠州人民作一些力所能力的好事。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此句直用杜甫“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只改动了其中的两个字,意思并未改变。三峡幽美的景色,宜人的气候,已使人明显地有所领略,江风习习,春雨沙沙,一叶扁舟,出入江上,如置身缥缈的.仙境,似荡漾迷茫的天际,怅惘忧伤的感情早已抛之九霄云外,轻松喜悦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两片红旗数声鼓,使君髅牒上已东”。船上红旗飘扬,鼓声阵阵,一派山摇地动的气势,立刻使人想到,这决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办得到的,也决不是被贬为江州司马时能够享受的待遇。“使君艛艓上巴东。”既交代了太守出行的浩大场面,又表达了刚刚摆脱遭贬时屈辱无聊处境的快慰之情,同时也点明了“入峡次巴东”的题意,水到渠成,情景交融,天衣无缝。
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叙事,交代全家携行是奉王命出任忠州刺史,现已行程过半,到了三峡之外;后四句写景兼抒情,写出三峡幽美的风光和对太守出行那种浩大场面的喜悦。三峡向来是骚人墨客不断歌颂的地方,诗人路过此地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但这首诗并没有着意去写三峡的险和美,只选取了“沾花雨”和“逆浪风”,这些并非三峡的典型景色,作者之所以选取“雨”和“风”,特别是“逆浪”,看来是有所寓意的,他知道忠州是偏远贫庸的地方,是准备迎着风浪去大干一番事业的。
名家点评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杜子美诗“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乐天“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全用之。
清代·谭宗《近体秋阳》:晐而怆,下句浅语至境(“万里王程”联下)。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量移涉险,非乐境也。中两联写舟行之苦,落句偏结得有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