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诗歌参考
浅谈网络诗歌范文参考
首先要感谢古筝在《陌生》诗刊提供“60后诗人诗歌理论专刊”这个平台。我叫刘际云,湖南怀化人,笔名:晚枫。关于我,真的一言难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有了一本象征身份的绿皮本本,还是国家级的。这至少能证明我曾经是个有“组织”的诗人。我曾随湖南省慰问团去过老山前线,还与廖锡龙有合影。当然也写过一些诗,有诗作获奖。然而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在以后很漫长的一个时期内,由干多种原因,我没有再写诗,严格地讲是当了诗人队伍里的逃兵。如今,半个文人,半个商人,一个男人--这就是我的真实写照。那个绿本本也许早已不管用了。我今年已经57岁了,重新拾笔其实什么都不图,就只想为我那“半颗”还属于诗的心找个归宿。真的!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是一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名词。网络诗歌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其状况虽然让人喜忧参半,但它澎湃的势头和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文学评论家崔卫平曾说:“绝大多数优秀的、富有建树的诗歌首先不是在公开出版的杂志上发表。”著名作家阎延文曾说:“仅就我接触最多的网络诗人而言,我以为,网络诗歌已成为中国诗歌主流。”这应该是当今中国诗坛的真实写照。
其实,客观地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岛、顾城、舒婷号角声渐息,中国新诗就逐渐失去了读者。诗歌以外,拜金主义成为新时代的风潮,人们在此起彼伏的时尚风潮面前俯首称臣,而把精神的内省视为穷途。在这样的时代,以文学的形式,提醒人们注意一些精神实质的东西,似乎并无必要。人们一谈现代诗歌,大都会露出鄙夷的神情。诗歌没落,势所必然。
可喜的是,中国诗歌并没有因此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它始终在一片封杀声中寻找着自己,这几年来更是有了“春风吹又生”的势头。这是众多精神纯粹、不图功名、埋头创作的诗人努力的结果,当然,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网络诗歌的普及。
网络诗歌的交互特性,使众多诗人的作品,都能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展现出来。作者能很快知道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和感受,从而反思自己写作的成败得失,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在诗歌网络上,作者和读者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常在诗歌网站上欣赏他人作品的一些人,有很多都能成为新的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的诗人,新的流派,新的诗观得以不断涌现。众多诗人凭借网络加强了交流,也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长时间独自探索的寂寞,孤军奋战的局面。
重新拾笔,游荡于各文学网站一年有余,感触颇多,远非这篇短文所能交待。然而,对于真正的诗歌而言,不管它载于何种媒体,我始终都坚信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引用蓝棣之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诗歌,最高,最后和最公正的评判,当是那些鉴赏力没有受到污染的读者,我所能做的,仅仅是把这些干净的文字呈现出来。
我有我的诗观,或者可以说是我对诗的感悟,这就是:千万不要相信写诗会有什么规律可循,千万不要以为读了几摞“诗学理论”就能把诗写好。诗,是生命被岁月揉搓出来的悲欢离合。它是一种阅历,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要想精彩地,诗意地诠释这种阅历和情感主要靠天赋和悟性,要不然,这个世界的诗人会多如牛毛。当然,我自己也算不得什么诗人。这,就是我的几句大实话,正确与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与我交流探讨。
据我个人了解,相比于每年只产出几千首诗歌的唐宋时代,如今仅红袖添香网,江山文学网一个月就将近有两万首诗歌产生。要是把各个文学网站,包括在博客上发表的诗歌都统计一番,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诗歌也许会良莠不齐,也许会缺少新意和创造性,然而,单从这种庞大的规模和数量上来讲,如果说网络诗歌已成为中国诗歌主流,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事实面前,如何善待有着同等人格尊严,有着同等建树,有着同等“高贵血统”的众多网络诗人,将是摆在“领导与管理者们”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