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人间鲁迅的最后温情-记鲁迅独子周海婴
延续了人间鲁迅的最后温情-记鲁迅独子周海婴
引导语: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那么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又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
周海婴1929年9月出生,是鲁迅和夫人许广平的独生子,命名为“海婴”,意为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病逝时,周海婴年仅7岁。鲁迅生前未留下过正式遗嘱,只是在逝世前一个月写的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死》中对身后之事列下七条,其中第五条涉及“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不依赖父辈光环生活
1952至1960年,周海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産党。周海婴与夫人马新云育有周令飞等子女。着有《鲁迅与我七十年》、摄影集《镜匣人间》等。周海婴生前工作过的国家广电总局今日成立治丧小组,并在官方的网站上发出讣告。周海婴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有熟悉周海婴的人説,他一直以来都是以一个单纯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周海婴则説,他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周海婴曾説,众人总是把他想成他们所希望的一个周海婴,“认为周海婴应该文笔很好,或者认为周海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塑造对我来説是非常难受的。”他又曾语气温和的对记者説:“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场’,你明白吗?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父亲一直在鞭策我,也在给我压力。”
有一双“向下的眼睛”
周海婴逝世的消息传出,很多与他有交往的人士对他的为人称赞有加。编剧邹静之称,周海婴对后人改编鲁迅作品始终持有宽容态度,表现出文化巨人之子的.开明大度。也有人撰文回忆説,最终成为无线电专业人才,周海婴并不觉得“给父亲丢了脸”,“他有他的专业,他所选择的默默无言,远远胜过了无聊的辩解。”
尽管在提到周海婴时人们都会加上“鲁迅之子”的前缀,但周海婴的人生也有自己独有的精彩。周海婴是中国恢复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推动者之一,呼号BA1CY,着有《火腿教程》。1993年他曾指导《无线电》杂志集体电台开台。
8岁开始捧起照相机的周海婴,拍摄过大量极具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等。有网民称他的作品有“艺术家的审美”,所拍摄的题材也体现出“和他的父亲一样,有一双向下的眼睛”;也有人评价他“延续了人间鲁迅的最后温情”。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后弃医从文学(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风筝》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