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对白居易诗的化用
苏轼词对白居易诗的化用
苏轼词不时化用白居易的诗句,在宋初词坛开启了全方位展示个人情怀的道路,尤其是自身在经历仕途蹭蹬、宦海风波之时,融入了个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索与追寻,从而以另外一种文学形式,展示了其艺术化的人生向度。
苏轼“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他的诗中多次自比白居易,“它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赠李道士》),“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三交,子由相继侍,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在苏轼的词中,虽然不像在诗中那样,直接地表达对白居易的景仰之情,但是其词却深深受到白居易诗的浸润。本文主要围绕苏轼词对白居易诗的化用,分析白居易对苏轼词的影响。
一、苏轼词对白居易诗化用的主要形式
在薛瑞生著的《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中,可以看到苏轼词中八十余次化用了白居易诗,其主要形式有:
1.直接借用白居易诗的原意
《菩萨蛮•绣帘高卷倾城出》,苏轼借听歌妓唱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其中有“凄音休怨乱,我已无肠断”的句子,借以表达自己悲痛至极的感情。就苏轼对白居易的熟悉和倾慕程度看,此意明显受到白居易“莫唱杨柳枝,无肠与君断”(《山游示小妓》)的影响。
词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对音乐的`描写和感受,更是常被苏轼引用到自己听乐的词中。描写崔闲的琴声之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减字木兰花•琴》),大有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思;1074年苏轼与友人孙巨源在多景楼相遇,虽然是“多情多感仍多病”,但是与朋友的相逢仍然使他激起了“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的旷达情怀,产生了“停杯且听琵琶语”的生活情趣(《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言下也似乎具有白居易《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情愫;与张先同游西湖之上,听到弹筝之声,产生“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的感慨,也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江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诗句。
2.反其意用白居易诗句
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其黄州时期著名的词篇,其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借清泉寺旁边兰溪西流的眼前之景,表达了词人身处困境乐观旷达的情怀。人们在普遍欣赏这句词句的同时,很容易忽视与此相连的“休将白发唱黄鸡”,其实这句词,化用了白居易的《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只不过,这里苏轼是反其意而用之,在旷达乐观中,隐隐地透露出丝丝的感伤。和上一句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苏轼此时此景的人生感悟和内心情怀。在寄友人袁毂的《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中,苏轼再一次反用白居易诗义:“莫唱黄鸡并白发”,寄寓不要自伤衰老,悲唱时光流逝的意思。
苏轼惠州时期,循守周彦质路过惠州,曾为苏轼留半月,临别之际让会琵琶的小鬟佐酒,小鬟此时才十一二岁,苏轼《减字木兰诗•琵琶绝艺》反用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技艺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说小鬟“拨弄幺弦,未解将心指下传”,以此表明小鬟尚小,未能指下传意。
3.深化白居易诗的含义
元丰七年(1084)四月朝廷诏令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十月经过扬州平山堂,这是苏轼第三次过平山堂。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欧阳修是苏轼的恩师,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通判任,曾经和弟弟苏辙一起到颍州拜谒过恩师。此时已经过了十三年,离欧阳修去世也已经十一年,世事瞬息变化,往日如昨,“平生弹指声中”,词人感慨万千,作了《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其中有“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表达了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悟。词句借用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不过比白居易诗更进一层,白居易诗中万事皆空,其转化在转头之间,而苏轼以为在没有转头的时候,万事就是空的,不值得去执著。与“平生弹指声中”相呼应,体现了苏轼在经历了人生的曲折和磨难之后对世事对人生的感悟与认识。
4.对白居易诗句中意象(事典)的袭用
在苏轼词中也屡屡出现白居易诗的意象。在答友人马 的送别词中,苏轼用白居易诗“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中的“梨花带雨”比喻马 的惜别眼泪,“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在送别郑彦能的《蝶恋花•别酒劝君君一醉》里,有用了白居易诗“花枝缺处”(《长安道》“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的意象,指代青楼,“十五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白居易以葛洪《神仙记•壶公》作诗云:“谁知市南北,转作壶中天”(《酬吴七见寄》),苏轼借入词中称“青鸾歌舞,珠衣摇曳,壶中天地”(《水龙吟》),以“壶中天地”喻神仙境界。
此外,苏轼还在自己的词中,用白居易诗的“张丈唤殷兄”的事典(《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犹有夸张少年处,笑呼张丈唤殷兄”),其词为“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浣溪沙•雪颔霜髯不自惊》),以少年情事,自比不老大伤悲,充满少年时期的情怀。
二、苏轼词对白居易诗化用的主要特点
苏轼词对白居易诗的化用,有两方面的特点:
1.注重世俗的情趣。上述苏轼词中对白居易诗的化用,主要集中在冶游赏景、宴饮赏歌等世俗生活的场景之中,多以记游、赠行、酬答等形式呈现,围绕歌妓歌舞的世俗生活情趣展开。与此相联系,苏轼词篇中还有许多对歌妓外在情态的描写:“灯前潋滟横波溢,皓齿发清歌,春愁入翠娥”(《菩萨蛮•歌妓》);“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诉衷情•琵琶女》);“十指露,春笋纤长”(《满庭芳•佳人》);上引《减字木兰花•琴》中,也把崔闲洁白的手指描写成“玉指”。另外《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中以“细 轻拢”写歌妓弹奏琵琶的动作,《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中以“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展示琴声之妙……这种情景,在苏轼的其他词篇中我们也频频见到。
可以说,歌女、歌舞是苏轼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使苏轼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五代以来借歌妓之口,流传于饮宴游冶之所的词体特征。
与此相联系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肯定。苏轼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与太守陈襄相处融洽,相得甚欢,公务之余常常诗酒酬答,苏轼词中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菩萨蛮•娟娟缺月西南落》说陈襄豪爽好客:“醉客各东西,因思陈孟公”,《诉衷情•钱塘风景古来奇》说陈襄善于写诗:“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不在一起便遥想“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卜算子•蜀客到江南》),听到旧曲就萌生“故人不见,旧曲重闻”(《行香子•携手江村》)的思旧之情。熙宁七年(1074)陈襄离开杭州赴南都,苏轼在孤山竹阁设宴送别,“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其中有“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化用了白居易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对酒五首》之四),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表现出了他对这段生活的珍惜和留恋。
苏轼词中大量的“酒”字,及与此相关的“醉”字“尊”字等也常常与这种享受时下生活的情怀相联系。回忆分别:“美酒清歌,流连不住,月随人千里”(《永遇乐•寄孙巨源》);聚散易别:“尊前一笑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醉落魄•分携如昨》);别时宴饮:“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唯酒可忘忧”(《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杯行到手休辞却”(《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佳节赏景:“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霜降水痕收》),“酩酊但酬佳节了”(《少年游•银塘朱槛》),“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甚至表示“唯酒可忘忧”(《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乞浆得酒更何求”(《浣溪沙•倾盖相看》)、“诗酒趁年华”(《望江南•春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