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养生有三宝
白居易养生有三宝
相信每一个都有听说过白居易,甚至是学习过很多他的古诗。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知名诗人,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永垂不朽的诗句。其实,白居易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在诗坛的成就,还有他的养生精髓。白居易早衰,然而却获得高寿,这与他懂得养生分不开。那么白居易都有哪些养生方式呢?下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白居易作为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相信到现在很多人仍是非常熟悉他。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白居易也是一名养生家。他出生在乱世,一生坎坷,却活到了75岁。其实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窥探出他的养生之道。
白居易作为我国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相信到现在很多人仍是非常熟悉他
养心
心主神明,所以中医养生首重养心、调心。白居易诗中说,“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这是他养心的重要体现,和《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病安从来”的养生精髓是一致的,也是他长寿的最重要秘诀。
饮食均衡
中医倡导清淡饮食,不过食肥甘厚味。白居易就非常注重素和荤的搭配。据记载,他的早餐就是云母粥或嫩笋,午餐晚餐也照样素食为主,“午斋何简洁,饼与蔬而已”,“庖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是对他健康饮食的明确记载。《黄帝内经》强调,“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这恰恰反映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大鱼大肉,肥甘厚味,再加上酗酒,对健康非常不利。
身心运动
现代医学强调“心理、运动和饮食干预”,其实,白居易很早就意识到并且实践了这三点。白居易常年坚持散步,少则绕庭几圈,多则远足;并且还有练习气功、打坐调神的习惯,而且已经达到了“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的境界。在中医中,中医认为,运动其实不仅仅是形体的.运动,最重要的是在运动的过程中调气,如练太极拳就非常强调呼吸的调节。
白居易“坐禅”养生获高寿
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所以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消极悲观厌世,而是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诗中所写:“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在医学尚欠发达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内障无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闭目坐禅养生。这在其晚年诗作《白香山诗集后集》卷十四《斋戒满夜戏招梦得》中的“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等诗句中亦可见打坐参禅是白居易老年养生的方法。
坐禅养生有何科学依据
首先,因为坐禅是通过调身、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
习定是佛门僧众修身养生的方法,故此习定在佛教中称为坐禅或禅法。习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道家《南华真经在宵》中也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无形,无摇汝神,乃可延生”。这种习定坐禅养生法实质就是一种“静养”。
佛教教义推崇的“七静”即平静、安静、宁静、定静、真静、虚静、灵静,都是为了使坐禅者的形与神在多层次的静养中获得养生效应。这种静息境界还使坐禅者享受到脱离琐事烦扰、精神归于淡泊恬静的愉悦,进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悦中陶冶性情,这种精神愉悦的养生境界使诗人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诗中生动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其次,坐禅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
这有很多的有力证据,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高禅生卒年表》所载的57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的有12人;90岁以上的有42人;80岁以上的142人;70岁以上的361人;65岁以上的433人;这与封建帝王的寿命相比显示出极大的反差。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竟如此悬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禅习定自有独到的养生之功。明代著名医学养生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欲求静,心静而神亦静,神静而达养生之通衢也。故绵静者延年,躁动者夭寿。”
白居易一生坎坷却长寿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做过太子傅,后人也称其为白傅或白太傅。他生逢乱世,一生坎坷,中年亲人零落,但他以多病之躯活到75岁,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做过太子傅,后人也称其为白傅或白太傅
字为乐天之白居易,也实在符合其字号。他认为“身为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心恬内无忧”则能少生病,生病也容易痊愈。因此,他“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白居易的乐天知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乱生气,不烦恼
“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纵有不欢之事,也能以理智战胜情感,不气不愤。
淡泊名利
每次被贬官或被迫辞官,他都能认命自乐。被贬到江洲时,他反而喜形于色说:“匡庐在念久矣,今得青山绿水中为风月主人,幸甚!”
遇疾不忧
“纵病心中不忧愁”是白居易的一贯思想,既来之则安之。他在身患半身不遂之后,还“一足任它为外物,三杯自要沃中肠。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谈笑不妨。”
正确对待衰老
不少人一旦老了,不中用了,就伤感交加,心力瘁尽。而白居易对生老病死看得比较轻,其言:“病应无所避,老更不宜忙。”
事实上,白居易对医疗知识也多有掌握,呼吸吐纳功法及按摩保健法,也是其长寿的保证。但其乐天的性格,是长寿基础的基础。
因年老疾病而退隐的白居易以坐禅养生获得高寿,享年75岁,这在唐代堪称是寿星。
白居易长寿因“四乐”
唐代诗人白居易存诗逾三千,居唐代诗人之冠,享年75岁,是古代诗人高寿者之一。他的长寿之道是多方面的,而世人对他的“四乐”养生之道推崇备至。
第一乐:仕途坎坷处世乐
白居易29岁中进士入仕途,但人生道路并不是“春风得意”的。昏暗官场使他壮志难酬,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尽管白居易一生坎坷,但他始终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处世准则,乐观处世,以德养寿。
第二乐:感事释怀赋诗乐
感事赋诗是白居易终生的乐趣,即使遇到伤心事,也以此来宣泄心中的忧愁和悲痛,求得心理平衡。在白居易的大量诗作中,随处可见诗人这种心中烦恼自释怀的经历。
第三乐:陶情怡性山水乐
白居易一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他都要浏览名胜,观赏风光,寄情山水。白居易以山水为乐,开阔了胸襟,和悦了身心,同时登山涉水也锻炼了体魄。
第四乐:恬和身心交友乐
白居易平生爱交友,善交友,由于他心地善良,交友诚挚,所以交得的友情都很牢固。他与元稹情谊甚笃,且诗也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交往至深,故人称“刘白”。他喜欢与朋友欢聚,或书信往来,或唱和酬答,吟诗作赋,乐在其中,这使他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满足。
白居易是怎么养生的
少年时代的白居易,为了能在京城长安崭露头角,拼命苦读,勤奋写作,以致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刚刚20岁,就出现了“未老而齿动发白”的症状。以后他被贬,“谪居卧病浔阳城”,按常规难以高寿。然而,诗人却活到75岁。奥秘何在呢?
首先,白居易乐天如命,始终保持心情的开朗、豁达
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心是自医生。”(《达哉乐天行》)《旧唐书》本传说他“常以忘怀处顺为事,都不以迁谪为意”。他高歌“无忧乐性物,寡欲清心源”(《养拙》),“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求崇里观居》)。就是对人类无法避免的衰老现象,他也是旷达视之。比如他的头发脱落严重,他不忧不躁,认为这样“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反倒省事。正是由于树立了这种乐天知命的思想,白居易总是处于一种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于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其次,白居易十分注重饭食之补
白居易十分注重饭食之补
他的早餐很简单,不外是“一杯云母粥”,或“烹葵炮嫩笋”。嫩笋其味鲜美,增人食欲,据现代科学分析,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对高血压、高胆固醇症有一定疗效。他的午、晚餐也以素食为主。“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午斋何简洁,饼与蔬而已”。就是开荤,不过是“饭热鱼鲜香”。
最后,白居易积极练功
坚持散步,是白居易多年的习惯,少则,“绕庭行数匝”;中则,“散步中门前”:多则,远足“劳童仆”。参禅打坐,精习气功,也是白居易养生健身的重要手段。有时“淡然临水坐”(《约心》),有时面对前庭挺拔的松树,“月好好独坐”(《松声》),还常常“夜半起端坐”。
经过一番气功锻炼,“浩然心委化”,融溶进一种凝神静习的佳境(《冬夜》)。由于白居易具有很深的气功功夫,俨然达到了“坐稳夜忘眠”或“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的奇妙程度,从而蕴蓄起旺盛的精力。“庭前尽日立到夜”,不觉得累;“灯下有时坐彻明”,也无倦意,这就从身体条件上保证了诗人写出了那么多的传世之作,白居易身体力行,潜心钻研,最终成为古代养生的大家之一。
结语:上述内容就是关于白居易的一些养生之道的相关介绍,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于白居易的养生之道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了吧?如果您也对养生感兴趣,那么不妨来学习学习白居易的养生方法哦,这些可是经过现代研究,被证实有养生作用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