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打油诗呢
什么是打油诗呢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打油诗呢,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什么是打油诗呢 篇1
不合律与口语化是构成打油诗的基本要件,两者缺一不可(这是我的观点,可以商榷)。因诗歌语言有其比较特殊的地方,有时是名词或现象堆集,有时是语序拆分或颠倒,典型的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香雾云鬟湿,清辉玉一臂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余因之梦吴越”,“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等,之所以这样,有的是为了平仄压韵,有的则是为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所以,有些不合律的诗并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为打油诗,而应该归为古风一类。杜甫从律最严,但有时也会下意识地作些古风一类体裁的诗歌。同样,有些看上去非常口语化的诗,因其合乎格律,所以也不能归为打油诗。所以,要判断是否打油诗,应当同时看它是不是合律和是不是口语化这两点。老百姓称打油诗为“顺口溜”,我认为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们通常把通俗、诙谐、不拘一格的旧体诗叫做打油诗。那么打油诗究竟怎样来的呢?这里面有一 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相传唐朝有一个参政,在下大雪时到衙门里去,路上发现有人在洁白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皆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镐的使镐。”参政看到洁白的粉墙被涂脏,大发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缉拿写诗者治罪。抓了半天也没有抓到,最后把一个叫张打油的抓来了。参政问他会不会作诗,回答说会。参政听了不相信,决定当场考考他。要他以南陽陷于敌军重围,请求派宾支援为题作诗答对。
张打油不慌不忙,思索片刻后便吟诗一首:“天兵百万下南陽,也无救援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诗的格调同前一首一样诙谐幽默。参政听了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后来人们把像张打油写的那样通俗、诙谐、幽默的诗叫“打油诗”。
什么是打油诗呢 篇1
关于喝酒的打油诗,我相信大家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吧。笔者孤陋寡闻,对于有关于喝酒的打油诗知之不多,但仅仅就自己所知而言,仍可以从中窥探出一点关于喝酒的心理和文化。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一句打油诗:“感情深,一口清;感情浅,舔一舔。”此打油诗在酒桌上一度流行,但其所蕴含的酒心理和酒文化颇有一股蛮横、无礼、乃至强迫之意,看似有理,实则无理甚至是歪理,所以很多人对此表现出反感情绪,但在酒桌上碍于情面,反感也只是揣于心中。
再看看这样几句打油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感情铁不铁,铁!喝了就怕胃出血;感情深不深,深!喝了就怕打吊针!”很形象地表达了一些在酒桌被迫超量喝酒者无可奈何的苦闷心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了很多人对过份劝酒或被迫喝酒的憎恶心理。
接着看看这样几句打油诗:“ 有风度的碰一碰,有文化的抿一抿,有品位的'润一润,有新意的闻一闻,有个性的晃一晃。”、“亲朋聚会不劝酒,真诚相待天地久,一年四季不劝酒,健康幸福永长留。”、“喝酒不强求,情义心中留!老酒虽没有,真情到永久!老酒不沾口,健康年年有!”
依笔者看来,这几句打油诗相比所谓的“感情深,一口清;感情浅,舔一舔”而言,真乃酒文化的新风,先进之风。有了这样一种酒文化,就不怕喝酒喝坏身体,就不再喝酒误事、闹事、生事,就不会产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的无奈、痛苦心理。看看以上的打油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摒弃,我想大家应该心中有数了吧。
有人说,酒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胜利了喝庆功酒,高兴了喝开心酒,上战场喝壮行酒,诗人写诗更是要临风把酒……事实上,好酒者亦不惟中国独有。但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如今流行于市的所谓“酒文化”,不时暴露出其魔鬼的一面。在很多情况下,酒已不再仅仅是传情表意的载体,而经常成为交换利益的媒介和联络同僚、取悦上级、铺平升迁道路的手段;不再是奇思妙想的助燃剂,而变成了干坏事的壮胆药……
对于此观点,笔者颇为赞同。文化往往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而人的言行有好坏之分,所以文化往往也有好坏之分。酒文化同出此理。什么样的酒文化算好文化?笔者难以一言概之。但什么样的酒文化是坏文化?笔者却有着切肤的认知,在此仅仅列举一二。比如,官场屡屡出现的喝酒喝死干部的酒文化就是坏文化,职场屡屡出现的喝酒伤身、喝酒误事、喝酒坏事的文化就是坏文化,灌醉他人的酒文化就是坏文化,争强好胜的酒桌恶斗、无节制的酗酒的文化就是坏文化,把酒变成干坏事的壮胆药的文化就是坏文化……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个人之见,不一定正确。什么样的酒文化该坚决摒弃,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摒弃糟粕酒文化,当从官员做起。理由很简单,官圈有了好的酒文化,则民间酒文化一定会受到好的熏陶,官场的酒文化清风扑面,则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一定会有所收敛。
什么是打油诗呢 篇2
据说,唐朝有个叫张打油的,平常喜欢作俚俗诗。一天,大雪纷飞,天地浑然一色,张打油突然诗性大发,吟《雪诗》一首: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富于风趣、逗人发笑的打油诗,形象而夸张地描绘出了雪中奇景的特色。于是人们将此类俚俗浅露、引人开心的诗作叫作“打油诗”。张打油从此远近闻名了。
又一天,也是下大雪,张打油在一官衙墙壁上题了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老爷升堂,见了墙上的句子大怒,便差人将张打油抓来。张打油委屈地说:“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乱七八糟的诗来呢!假如不信,你出个题目当场试试我的诗才如何?”正巧当时南阳被叛军包围,向各处请求派兵救援,县太爷就以此事为题,命张打油作诗。张打油随即吟咏:
天兵百万下南阳,
老爷连声称赞:“有气魄!墙上的诗一定不是你作的。”并催促快吟下去。张打油又吟道:
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
喊娘的喊娘。
诗的格调与墙上的那一首一模一样,县太爷被逗得大笑起来,就把张打油放了。
这两首诗前两句还象像诗,而后三句俚俗并逗人发笑,其实这也是为人们所乐于传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