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送别诗
关于古代的送别诗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与《邶风·绿衣》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此后作品越来越多。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而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送别诗流传。
由于古代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条件的恶劣,人们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于是,离别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告别的感情折磨。就这样,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愁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出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们先来看一首经典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安西指唐代设置的安西督护府。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约170年。管辖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半部、乌兹别克斯坦大部等地。其督护所在地为今天新疆库车县。
而王维送别的地方在渭城,渭城在长安以西,唐代此地为送别之所。从这里到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岂只千里之遥,更要穿越沙漠戈壁,想想那时的`交通条件以及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的生活条件,友人此去能否再逢,绝对要打上问号,几近于生死离别,巨大的时空障碍无法不使人感慨顿生,故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语道出了当时多少在此送别者想说而未能说出的心声啊!岂有不感人之理!
而今天,由于科技的进步,交通条件比之古人不知先进多少倍,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缩小了我们生活的距离,也保障了我们出行的安全,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南、北极除外)都不再是很难的事情,加上通讯的便利,我们与友人离别很难再产生“生死离别”之感,要想写出王维这样的送别诗恐怕不容易了。
顺便读读王维另外两首诗: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
陌上新别离,苍茫四郊晦。
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
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
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
《观别者》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挥泪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人生短暂易逝,许多诗人常常能在慨叹生命有限而宇宙无穷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态度,这种平稳的心态,即使是面对人生最痛苦的离别时,也能表现为一种少有的坦然与大度。那种豁达乐观的情绪常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般的气魄中展现。
王勃的赠别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与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给人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的开始即以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暗示了朋友间恋恋不舍的深厚情恋。接着对友人进行劝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宛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的情韵。以下进一步宽慰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天各一方,只要知心朋友存在,好象近在咫尺,保持着美好的友情。这就使人的心胸为之开阔,一扫离情别绪。最后劝慰友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语壮而情深,表现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全诗笔力矫健,格调高昂,气象壮阔。虽然是离别之时,但却没有伤情愁绪的情调,让人体味其高亢激昂的精神状态。
“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认为离别最能令人心碎肠断,就连一贯豪放豁达的东坡居士也无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都饱含着送别时不忍分离,两情相依的忧伤情绪,但也有许多人借送别亲友之际,吐露和抒写其“报国取龙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负,显示了其旷达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为送别诗一贯塑造的情感氛围另辟蹊径。
高适的《送李侍御赴安西》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中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而且用建功立业的壮志激励远赴安西的李侍御,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有所作为的心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一句使全诗开朗昂扬,使一首送别诗成为情绪高亢,斗志激扬的前进曲。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也蕴含了这样的基调:“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归。”诗中借送别之时,用古人征战沙场的英雄事迹激励友人报效国家,立功塞外,全诗豪情激扬,全无“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的凄恻哀伤,而是反映出陈子昂放浪形骸、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远大政治抱负,收到了令人鼓舞,使人奋发向前的艺术效果。
还有一类送别诗很有意思,这类诗中既无明显的伤感,亦无豪言蕴藉,有的甚至连送别的意思都不明显。
请看下面两首送别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李白的诗中除了一个“辞"一个“下”暗点送别外,其他的写的都是作者所见所思之情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不同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的。杨万里的诗则更是连一个送别的字眼都没有,纯粹站在自己的角度写景,若不看标题,你都不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这样的送别诗特点在于含蓄委婉,用景物来替作者传达惜别之情。
有人会问:杨万里这首纯粹写景,何以见得惜别之情?那么大家可以想想:这么美好的景色,友人却不能多待几天而要分别了,其遗憾之情不言而喻吧!我相信林子方一定能体会到这份情谊的。
总之,送别诗的关键还在“别"字上。不同时空,不同情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对象,不同心绪,表现在"别"字上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千篇一律。最终还得取决于自己的心。总而言之,个人觉得写此类诗一要有真情,二要找准切入点,三要扬长避短,用你最拿手的方式去写。
附几首古代送别诗给大家欣赏: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