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赏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赏析 篇1
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及注解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赏析
这首送别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赏析 篇2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到。
4、广陵:即江苏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西辞:向西告别。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在黄鹤楼的东边,故称向西告别。
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8、尽:消失。
9、唯见:只见。
10、天际:天边。
【译诗】
我的老朋友就要辞别黄鹤楼,
在繁花盛开的三月去游扬州。
一片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眼前只剩下长江向天际奔流。
【主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这首诗写的是李白为朋友孟浩然送别时的动人情景,通过刻划眼前景物,抒发了对孟浩然真挚的情意。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写作者于黄鹤楼畔送友人孟浩然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故人启程,继写孤帆影远,友人已去,江水自流。一幅大写意画展现在眼前,别离之情,也就不写自露。
李白一生交游最广,孟浩然长他12岁,忘年友情,诚挚笃厚。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深情大呼: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盛赞孟浩然弃轩冕冠服,卧云泉山林的高风亮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奔放潇洒,充满画意诗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天下胜景,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处,是当时骚人墨客流连聚会之地。崔颢著名的题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为黄鹤楼增添了情深思远的人文景色。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用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因为此人,乃风流天下闻的当代名流孟浩然;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绣户珠帘,百业兴旺,繁荣而又太平,千古难逢;此景,又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所去之地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从黄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看不尽的风光,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令人神往。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而此时,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述呀。虽依依惜别,却没有一丝感伤的情调,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法。
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孤帆远影碧空尽,目送航船远去,孤帆渐淡,消隐在天水一色的蓝天碧水之间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极目远送,更显友谊深长;孤帆淡去,反衬深情更浓。此刻,画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无物了。可是,恰恰是这片空白中,为诗人的思绪驰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时的所见。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面对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这滔滔江水之中,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满溢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的眷恋,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也许他在想: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而他们之间的情意也是说不完的。
这首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景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李白的诗,意境开阔,如来天外;李白的诗,感情奔放,直薄云霄。这首送别诗,写景,大处落墨,笼天地于笔端;写情,豪情满纸,随江水而奔腾。诗意飞动,自然流走,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风格。
孤帆远影碧空尽全诗赏析 篇3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故人:老朋友。黄鹤楼:在武昌黄鹤矶上,故名。
2、烟花:泛指春天的景色。
3、碧空:蓝天。二句意谓:帆影在蓝天的背景中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只有长江水向着东方的天际滚滚流去。
赏析: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蜀不久、新婚之际,正当意气风发的时候。孟浩然虽然年长十多岁,诗名已天下皆闻,却给李白留下了“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潇洒印象。这两个爱游山川、风流似神仙的诗人交往,想来也充满游山玩水的轻松愉快感。此诗便是明证。烟花三月,春光明媚,孟浩然要去那江南最繁华的扬州,李白为他送行。船行已远,诗人犹自注目,直到天际已无帆影,只剩滔滔江水。诗为送别之作,但语言轻捷明快,意境阔大开朗,不但没有伤感之情,在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之中,更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即使如末二句所表露的惜别之感,亦与通常送别诗的悲苦忧愁绝不同调。浪漫的诗人,将一腔友情化进满地烟花,一江碧水,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所谓水乳交融,物我莫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