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肥 白居易 翻译

轻肥 白居易 翻译

轻肥 白居易 翻译,此诗是一首五言杂体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此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讽刺了宦官,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欢迎参考!

轻肥 原文: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轻肥阅读答案: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答: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答:指内臣,即宦官

1、 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答: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 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分析:先写神态,骄 、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答: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 内臣们赴宴时的场面如何?

分析:铺陈菜单 九酝、 八珍 、 洞庭橘 、天池鳞 豪华奢侈。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 大吃大喝。“食饱”二句:呼应首句,由奢到骄 酒酣足食,不可一世。

答:作者用了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 诗人对此是怎样评价的?

答:全诗中,诗人没有作一处评价,但那不代表诗中不包含诗人的评价。

5、 你能读出诗人的评价吗?请用“本诗通过……表达了……”的方式,进行概括。

答:本诗通过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6、 杜甫有一句名句,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教师补充,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这句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7、 由此可见,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诱导过程,师:由此可见,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生:对比。师:大家认真想想,本诗的对比有什么特点?如果按高考的要求来答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刚才讲到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请问这是不是特点?生:哦,是的,本诗对比的特点就是,诗人自己不评说,不议论,并将两种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自己去评论。师:这样回答很好了,但如果是考试,本题是5分的题,这样答该给多

少分?3分。怎样才能得满分呢?还应该答出这样对比的好处。这样对比的好处是,比诗人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8、 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碳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

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卖炭翁》“苦宫市也”: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卖炭翁》开始小序中即提示主题,诗中对卖炭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对比手法,通过炭和绫,这些价值不等的对比,表现了宫市的残酷掠夺。

轻肥翻译:

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轻肥字词解释:

⑴轻肥: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代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⑵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

⑶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⑷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⑸朱绂(fú):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管才能用。

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⑺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

⑻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⑼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

⑽脍切:将鱼肉切做菜。鳞池鱼:大海的鱼。

⑾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⑿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轻肥背景:

此诗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轻肥赏析: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

相关文章

赞美老师的诗句简短

赞美老师的诗句简短老师,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赞美老师的诗句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赞美老师的诗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赞美老师的诗句简短  1、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
古诗名句2012-01-07
赞美老师的诗句简短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出处出自 唐代 孟浩然 的《高阳池送朱二》“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全诗 《高阳池送朱二》唐代孟浩然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
古诗名句2012-09-03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惊蛰节气诗句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蛰节气诗句(精选30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名句2017-05-08
惊蛰节气诗句

描写活力春天的诗句

描写活力春天的诗句春天,它不像夏天那样干枯炎热,不像秋天那样冷清,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描写活力春天的诗句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 出...
古诗名句2018-08-06
描写活力春天的诗句

小学生元宵节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元宵节古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
古诗名句2011-06-06
小学生元宵节古诗词

郁达夫诗词

郁达夫诗词1、《寄曼陀长兄》悔将词赋学陈琳,销尽中原万里心。书剑飘零伤白也,英雄潦倒感黄金。三年铅椠貂裘敝,一服参苓痼疾深。闻说求田君意定,富春江上欲相寻。2、《寄养吾二兄》与君念载鴒原上,旧事依稀记...
古诗名句2014-03-05
郁达夫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