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诗词赏析:豪气干云的暮年壮歌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词人。他的这首《南乡子》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其时作者正在镇江知府任上。同一时期的另一首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与此词对参。 辛弃疾少年时代即勇力、胆识过人,他“目光有棱,背胛有负”(陈亮《龙川文集》卷十),他曾利用赳燕京(今北京)参加科考之机暗地考察金国的山川地形及武备情况,以备日后起兵恢复中原之用。
二十二岁时在山东聚众起义,参加了耿京的抗金队伍,亲手杀死叛徒义端和尚,并曾率领五十骑突袭济州,把拥有五万兵马、杀死义军领袖耿京的叛徒张安国缚置马上,还号召上万士兵,长驱疾驰,投奔南宋。然而南归四十三年,他竞有二十年间被统治者弃置不用,闲居乡野。其他时间大都辗转于地方官任上。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全才,曾经浴血疆场,毕生都在为恢复中原而热血沸腾,奔走呼号,积极行动的人实不多见。然而在投降派把持下的南宋,他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宁宗时外戚韩侂胄当权,这时北方的蒙古族势力大增,金国之势开始衰微。韩侂胄欲趁此机会兴兵北伐,建立个八的“盖世之功”,因此才起用了一向力主抗金的辛弃疾。稼轩虽然认为金国必乱必亡,但又认为南宋现有力量尚不足以战而胜之,因而应作长远的打算和准备。事实上他在镇江知府任上已经开始了积极的北伐准备工作。然而急功近利的韩侘胄任用辛弃疾不过是利用他的名望,壮大个人的声威,哪里听得进辛弃疾的主张。稼轩痛感南宋王朝抗战不得其人,因此才借登楼临远之机写下这首词。后来韩侘胄仓促起兵北伐兵败被诛的事实也证明了稼轩预见的正确。 南乡子,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有单调、双调两体。其单调始于后蜀欧阳炯,双调始于南唐冯延巳。又名《好离乡》《蕉叶怨》。《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为词题。京口,即今之镇江,孙吴一度建都之所。北固亭,亦日北固楼,在镇江城北面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为登临胜地。 上片借景抒怀。首二句点明登临的地点及目的。镇江在长江之南,与江北的扬州遥遥相望。当时宋金的分界线在淮河一带,在江南是根本看不到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的。首句这一问该倾注了词人多少故土之思!南归四十三年,被金人占领的`北方令他魂牵梦绕,而现在登高临远所能见到的仅仅是北固楼一带的满眼风光而已。首二句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及神州陆沉之痛已溢于言表。这与他早年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所表达的“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的不能收复中原的痛苦与焦灼感情是一致的。后三句,由眼前之景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喟,紧扣“有怀”的题面。悠悠,长久之意。就在这东南形胜之地,由三国而至东晋宋齐梁陈,一幕幕兴胜衰亡的人间戏剧次第上演,然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切都消亡了,只有眼前的长江之水‘不舍昼夜”,滚滚东流。词人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次韵前篇》中的“长江滚滚空自流”的诗句,既写出对时光流逝、时世变迁的万分感慨,更写出词人恢复中原大业不能完成而空度时光的痛苦与无奈。 下片吊古伤今。过片两句赞扬孙权的才能与功业。年少,指孙权。万,指很多人。兜鍪,头盔,此代指士兵。孙权十九岁即继承父兄基业,统辖江东地区,并以不断的军事斗争来巩固其对江东的统治。三、四两句承接上文,作进一步的渲染。用历史事实,进一步颂扬孙权的非凡胆识及业绩。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后来统一中原地区,雄踞长江以北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说声威不可一世。而刘备以皇叔之名享誉天下,深得人心,占据川中要害之地,又有卧龙诸葛亮的辅佐,势力亦不可小觑。词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将孙权与当世的大英雄曹、刘相提并论,认为只有曹、刘才是孙权的真正敌手,其他形形色色的诸侯均不在话下。歇拍“生子当如孙仲谋”,仍用历史典故,表面似在赞扬孙权,实则暗讽南宋王朝抗敌不得其人。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记载:“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行五六里迥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杖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可见曹操对孙权的用兵布阵颇为欣赏,所以才希望后辈人能像孙权一样。刘景升,即刘表。在曹操大军南下攻克荆州之后,刘表的长子逃走,次子刘琮投降。所以曹操才称他们为猪狗。作者在词的最后运用这一历史典故,大有深意。他满腔热忱地赞扬孙权,言外之意是当代缺少像孙权这样的抗战人才,而南宋王朝的当权者及韩侘胄之流不过是猪狗一样的人罢了,哪里担当得起收复中原的重任呢?这与他在同一时期写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首二句“(干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说当代缺少像孙权这样的抗战派人物。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稼轩真的那么欣赏孙权吗?他在给皇帝的奏折《美芹十论·自治第四》中说:“臣以谓吴不能以取魏者,盖孙氏之割据,曹氏之猜雄,其德本无以相过,而西蜀之地又分于刘备,虽愿以兵窥魏,势不可得也。”这里稼轩分析了孙权不能吞并魏的主客观原因。他认为,孙权只知道割据江东,目光短浅,是其不能克魏的主观原因。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并不甚高。那么他晚年写的两首词为什么那么热烈地赞美孙权呢?其实这不过是借题发挥,借古讽今而已。 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咸淳(南宋度宗年号——笔者)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辛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宋恭宗年号)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这段记载颇带神异色彩,其真实情况今天已无从确考,也许不足取信。但至少可以说明稼轩一生恢复中原之志未能实现的抑塞不平之气是至死不变的,也说明他的爱国思想社会影响的深远。这与其词所表现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和古人名句名言,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其艺术上的一大特色,这也是辛词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表面上赞扬孙权,实则暗讽南宋当权者。明褒暗贬,意在言外。这样全词的思想意蕴更加丰富、深刻,也更加含蓄、蕴藉。全词三问三答,词意层层推进,表达生动、活泼,类似民间的歇后语和“三句半”,构成了本词豪放之中又兼具疏朗、明快的艺术风格,这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表现的沉郁顿挫风格还是颇为不同的,展现了稼轩驾驭多种风格词作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