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王昌龄其四

从军行 王昌龄其四

从军行 王昌龄其四,这首诗的组诗七首中的第四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此诗的内容主要表达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浓烈的思乡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翻译和赏析、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从军行 王昌龄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阅读理解:

①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②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景色的格调是: 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③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4、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答: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翻译: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特点:

1、如火的激情——边塞健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怀的袒露

边塞诗多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从而抒发自己的壮志

2、旷世的孤独——对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关注

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3、深沉的思索——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理性的思考诗中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字词解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赏析:

诗描绘了边塞等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诗人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的长云使绵亘千里的雪山变得暗淡无光,身在烽火孤城战斗的我犹不时遥望着西北边陲玉门关外的战事。

长,突出边塞浓云,衬托战场的悲凉

暗,天色阴暗,战斗已经持续到日暮

抒发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的艰苦,以及将士们保家卫国,抵御侵略者的决心和气概,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 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 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 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 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 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 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 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 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 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 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 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 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作者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

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从军行 王昌龄其二

相关文章

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导语:长江,是多么的壮观。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流而去。江面一艘艘轮船驶过,留下一朵朵翻滚的`浪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长江的诗句,欢迎阅读。  1、江城人悄初更打。——...
古诗名句2018-04-02
哪些描写长江的诗句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出处出自 宋代 李清照 的《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全诗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宋代李清照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
古诗名句2016-08-08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亲人伤别离诗句

亲人伤别离诗句死与生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伤别离也就成了人们的情感话题。1.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2.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
古诗名句2011-08-02
亲人伤别离诗句

风的古诗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风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的古诗...
古诗名句2017-03-07
风的古诗

清明时节的诗句带拼音

肚迕鳌肥翘拼难Ъ叶拍恋氖鳌4耸辞迕鞔河曛兴是宓木称嗬洌垂阄小=酉吕葱”辔愦辞迕魇苯诘氖浯匆簦M阅阌邪镏! ...
古诗名句2018-06-07
清明时节的诗句带拼音

诗经:谷风

《诗经: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
古诗名句2014-05-02
诗经: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