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青玉案·元夕》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青玉案·元夕》的教学反思
《青玉案·元夕》这篇课文的讲授已经完毕,对于整堂课的组织和反馈,我有了以下思考:
诗歌到底教什么?本首词,我确定为对“那人”形象意义的探讨以及托寓手法的运用。教授过程中基本上践行了这一想法。“那人”只是一种象征,一种假托,而课上要分析的是假托“那人”来干什么,和这种手法的妙处
诗歌到底怎样教?诗歌是文言,但是大不同于讲古文翻译,重在落实文言基础。诗歌的教学应该是熏陶,是激发,是一起享受。那么品读、领会最重要。而教师重在引导方向,找准角度,把握节奏,让学生自主的找到本首诗歌让人怦然心动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想还是应该学生之间自由的讨论,平等的对话,深情的朗诵,加上老师的'适度、适时地点拨。自由的状态才能碰撞火花,产生感悟和灵感。
有效的拓展和迁移是有必要的。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 学生往往有畏难情绪,在讲授诗歌是既
对于本堂课我的设计流程很清晰,但是具体操作时还是有遗漏,如学生自由诵读后对重点词汇的提示,原本打算在第三次齐读后,此时学生已经分析了诗词,基本把握了词人的情感,再来总结指导诵读时的轻重缓急。这一环节竟然遗漏了。实属不该。
每一次公开课的展示过后,总觉得留下了很多遗憾,有引导不够圆滑的地方,有突出得不够的地方,有本该完美而未完美的地方,仿佛上完了课,方才醒悟这篇课文还有更好的引导鉴赏的方式。每一篇文章真的值得为人师者细自琢磨,当我们分析通透了,给予学生的才会是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