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徐陵赏析
关山月徐陵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山月徐陵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关山月》
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原文翻译:
边关的群山上升起十五的月亮,驻守边疆的战士想起了秦川故
乡。(估计)思念着他的妻子正在高楼上,对着窗户大概也没睡着吧?(然而)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战旗映照着疏勒,我们像云端的雁阵登上祁连山。战争的阴云今亦如此,我服兵役还得要几年?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题,本篇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三四句写所“忆”情景。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设想的'真切,表现出思念的殷切。接下去写边关景象,这一带地区兵象频现、战云密布,客子不由发出深长的叹息:“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一个“复”字倾泄出无尽怨情。这首诗构思巧妙。中天明月,光照四海,而仰望“三五月”的边关征人和秦川思妇却远隔山水;月可望而人不可见,只好“寄情千里光”。
赏析二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作者简介: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郡郯城(今山东郯城)人,南朝诗人。“八岁能属文,十二通《老》、《庄》。及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高僧释宝志摸他的头说:“天上石麒麟也。”南梁时为通直散骑常侍,陈朝时官至尚书。他的文章绮艳,与庾信齐名。时称“徐庾体”。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其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名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兆琦《文史英华·诗卷》:“《关山月》的韵味和格调,已很接近初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