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各位老师更好的进行教学的工作而写的,各位老师,看看下面的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吧!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教学难点 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视频:《英雄》中的战争场景)。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有浓厚的崇拜英雄的意识,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为什么说高适是最熟悉战争、最了解战争的诗人呢?
唐代文人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能文能武的国家栋梁。高适常常随军赴边塞,多次为边塞战争的胜利欢欣雀跃,也每每目睹士兵的艰辛,为战祸连年感慨万分。今存有《高常侍集》十卷。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全诗。
1.放录音。听第一遍,扫清字词。
2.再读一遍。听第二遍,思考问题:战争胜负如何?
四、分析诗歌主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差别。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因何而败。
假如你是士兵——
萧条 自然条件恶劣
凭陵 敌人来势凶猛
风雨 天气恶劣
将领轻敌 恩遇
寻欢作乐 美人帐下犹歌舞
假如你是将领——
士兵 军心不稳 (战役地点)
高适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提问)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凄凉的心境)
死节从来岂顾勋 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难封 )
五、找同学陈述战争的经过(感情倾向)。
出发——战败——被围——苦斗
白天战斗 晚上听到凄凉的打更声
六、从这首诗来了解边塞诗,联系所学归纳总结。
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
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人物: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翰
七、拓展赏析《出塞》
八、小结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九、作业
搜集整理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教学设计【2】
《燕歌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及对比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其辞多写边关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较长的边塞诗,有些字词生硬难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尝试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盛唐在当时国力十分强大,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文人边塞生活的机遇和经历大大增加,由此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此外,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在之前以及之后,边塞诗都没有像盛唐时这样繁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产物。(了解边塞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2)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其辞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首创于曹丕。(ppt展示)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朗读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妇怀远之情。
四、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看注释,前后串读。
2、学生讨论、交流。
3、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五、文本研习
1、比较曹丕的《燕歌行》与高适的《燕歌行》,高适与曹丕的有相同之处吗?他的诗歌究竟还有哪些突破呢?
明确:两文都写了思妇怀远之情。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筷子竖起来是两行,少妇眼泪也是两行。玉做的筷子晶莹透明,少妇的眼泪也是如此。这里实际上是借代修辞,用玉箸来指代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而借用与它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体。)
除此之外,高适的诗歌还写到了边塞风光和战争。
2、 在高适笔下,边塞风光和战争各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诗句、字词并分析、讨论。
(1)边塞风光: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特点:开阔、荒凉、辽远
(2)战争:敌人的凶猛,战争激烈——“残贼”、胡骑凭陵杂风雨
军情的紧急——校尉羽书“飞”瀚海
战争生活艰苦、历时久——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战争失利——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
3、 诗歌主题探讨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环境、士兵、将领、战争的性质等探讨。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久戍思归,离愁别绪;边地苦寒,厌恶战争
多重主题: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无能的抨击。
六、诗歌艺术特色
思考讨论:诗歌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这些复杂的情感的?
方法指导: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烘托)。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肃杀的气氛,渲染悲剧的场面,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2)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
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战、流血牺牲,一方却是美人歌舞、纵情声色,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尖锐地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职的将军们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①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双方紧张的军事活动对比
②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士兵浴血奋战——将军荒淫 ,苦乐不均对比
③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士兵辛苦久战——将领临战失职对比
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征人思妇相互思念对比
⑤摐金伐鼓下榆关——孤城落日斗兵稀 出征时的狂妄、声势浩大与战败时的惨烈对比
⑥至今犹忆李将军 古今对比,渴望良将
诗句中并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情感爱憎分明。
七、总结(朗读)
清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评述高适《燕歌行》道:“沉痛语不堪多读”。
这样的“沉痛语”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不是诗人稳坐高堂的想象。高适曾经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是了解的更加具体、更加透彻了。这种切身的体验,也为《燕歌行》的写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和思想基础。而此诗也是有感而发。
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 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诗含有讥讽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诗篇的思想深度来自勇敢针砭时弊的精神。
八、背诵全诗
1.《青花》教学设计
2.《公输》教学设计
3.《燕子》教学设计
4.《重力》教学设计
5.《人生》教学设计
6.看海教学设计
7.《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8.落日教学设计
9.《彩票》教学设计
10.试飞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