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推荐6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乡村的风景和人物,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的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和韵律。
教学准备:
1. 复印课文《一去二三里》。
2. 准备相关图片,如乡村风景、古代乡村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小白花》。
2. 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乡村的风景和人物。
二、学习课文(15分钟)
1. 让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带读。
2. 分小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理解课文(15分钟)
1. 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感悟古诗(15分钟)
1. 教师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 引导学生谈论古诗中描绘的乡村风景和人物。
五、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乡村的风景和人物,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的感受。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教学重点: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和韵律。
教学准备:
1. 复印课文《一去二三里》。
2. 准备相关图片,如乡村风景、古代乡村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小白花》。
2. 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乡村的风景和人物。
二、学习课文(15分钟)
1. 让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带读。
2. 分小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理解课文(15分钟)
1. 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感悟古诗(15分钟)
1. 教师朗读古诗《一去二三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2. 引导学生谈论古诗中描绘的乡村风景和人物。
五、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三
标题:情感体验与文化认知的结合——《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读《一去二三里》中的文字和词语。
2. 能够理解并复述《一去二三里》的故事情节。
3. 能够感受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 认读课文中的文字和词语。
2. 理解并复述《一去二三里》的故事情节。
3. 感受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1. 课文《一去二三里》的复印件。
2. 单词卡片:一去、二三、里、一家、二家、三家。
3. 图片:小男孩的表情变化。
4.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和物品。
【教学过程】
Step 1 情感导入(5分钟)
1. 教师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和物品,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 学生观察图片和物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与情感有关。
Step 2 课文导入(10分钟)
1. 教师朗读课文《一去二三里》。
2.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3.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Step 3 认读课文(15分钟)
1.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文字和词语。
2.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音节。
3.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课文。
Step 4 情感认知与文化认知(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2. 学生观察小男孩的表情变化图片,表达自己对小男孩情感变化的理解。
3. 学生分角色表演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Step 5 情感体验(15分钟)
1. 教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会遇到情感变化的时候。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3. 学生分角色表演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展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物品。
Step 6 情感表达(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表达。
2. 学生交流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3. 学生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延伸】
1. 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习俗,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认知。
2.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物和事物,了解不同情感表达的方式,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四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五
一、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辨认八、入;九、几。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的课件,梨树贴图,与本课数字有关的图片若干。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六个复韵母、五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三个三拼音节。
2、激趣导人: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工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也学了不少汉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1、看图说话。
2、揭示课题:有一首古时候的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二里。
3、指名读课题:谁能读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图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并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两遍)。
四、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3、读一读。出示12个生字(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变序抽取12张生字卡(不带拼音),开火车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一去二三里》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认识笔画“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八”和“入”。
三、教学方法
比较记忆法、以读代讲法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磁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了汉语拼音。今天开始我们就要乘着汉语拼音的快车到汉字王国去找汉字做朋友,有了汉字朋友,我们就能看书、读报、学到更多的知识。
2、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
3、学生读课题,解释“里”。(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相当于绕着我们学校的围墙走大约一圈。)
4、《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㈠、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你们想不想也把课文读一遍呢?生练读,师正音。(重点强调“一”和“亭”的读音。)(“一”的本音读“yī”,但在词语或句子中会变音,有时读二声,如“一块地”、“一片海”;有时读四声,如“一棵树”、“一朵花”。本课读二声。)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
㈡、看图说话
1、谈话:我们不仅要会读儿歌,而且还要读懂它,知道它讲了什么意思。
2、(出示挂图)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3、最远处有几座亭子。什么是“亭子”呢?
4、出示挂图:亭台
这就是“亭台”,也叫亭子。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5、书上哪一句诗是描写这些亭子的呢?————生齐读:“亭台六七座。”
6、再往近一点画着什么呢?(一树盛开的花。)
7、几树红花点缀着村庄,使村庄变得更美了,哪句诗是描写图中的花的?———(生齐读)“八九十枝花。”
8、你从近处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一个小村庄)
那你知道现在大概是什么时候?(吃饭的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房顶上都飘着做饭时冒出的烟。)
9、是呀,煮饭的炊烟绕着整个村子,所以诗人就把村子称为“烟村”。
10、这个村子离两个小朋友远不远呢?(不远)所以诗人说———(生齐读)“一去二三里。”
11、一路走去,在不远处有个小村庄,四五户人家升起了袅袅炊烟,这就是书上说的————(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12、多美的山村呀!村民居住的房子被炊烟缭绕着,简直就象在神话中,那六七座亭台又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秀丽。远处还有粉红的桃花。粉红的桃花点缀在村庄中,使小村庄变得更美了!
㈢、生练读
1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怎么样?(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你自己亲眼看到了这幅美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有什么感觉?你心里会怎么想?你的心情怎么样?(轻松、喜悦)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美美的读一读这首诗。
2、师范读,学生感悟读法。
3、学生自己练读。
4、指名读,集体评价。
5、教师与学生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㈣、自学生字
1、谈话: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
2、出示课文插图2。图上画的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每一位小队员衣服上的号码都对应我们今天学的一个生字。)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铅笔把课文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把生字画出来。(对照板书)
3、自己读生字,读准确后,再把它读给同桌听。
㈤、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谈话:我们自己学了生字,也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十个生字是表示数字的汉字。下面,老师要让同学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他们。
3、做游戏:找朋友。
三、扩展活动
1、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我们今天学的十个汉字,请大家试着读一读。
2、教读生字:芦、总。(强调“不”的读音)
3、出示小黑板:《咏雪诗》
四、作业设计
1、今天我们学了10个表示数字的汉字。请大家课后找一找,说说看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比如教室里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看,看谁找得多。
2、课后找一找带有本课生字的诗或儿歌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里、去。小组抽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出示“八”和“入”,比较。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讲解。
2、出示:一、二、三。师示范写,学生观察:老师写字的笔顺怎样?
3、教学笔画“一”(横)。
4、指导学生先描红,发现字的特点。
5、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
三、背诵课文
1、同学们,我们来到了郊外,看到了什么?请你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说一说。
(我们来到郊外,一眼望去,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树林里有几座亭台,路边开满了粉红色的桃花,真美呀!)
2、发挥想象说说看到的画面,为背诵做铺垫。
3、练习边背诵古诗边想象山村的画面。
4、指名背诵。
5、集体背诵。
四、试编儿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诗里一共有十个数字。你能用数字编一首儿歌吗?
2、小组合作编儿歌。
3、小组汇报。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写字。
2、找一找,哪些儿歌或古诗里有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