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经典3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变化,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至关重要。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开始。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一步。提供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和活动,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跨界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是实践性的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能。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比赛等,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
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和协同,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
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培养创业精神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者进行经验分享等方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机会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业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首先,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的基础,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的核心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培训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是实践性的活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能。因此,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比赛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
此外,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和协同,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因此,高校应该通过组织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同时,高校还可以引入团队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敏感度和创业决策的能力,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创新、冒险和坚持的品质。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者进行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机会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业意识,高校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贡献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少数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而应该在高校教育中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创新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高等教育应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2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学分,创立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在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为了推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了创业教育的试点,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通过开设相应课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科技产业园,提供创业基金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而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相继采用了创新学分的形式,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由于各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以及对创新创业素质的不同理解,各校的创新学分在具体学分名称、教学要求和认定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大学规定学生参加课堂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参加各类比赛和社团活动所取得的成绩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甚至通过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而有的大学仅对学生在从事与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学术活动等直接相关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或参加科技竞赛获得的奖励才给予相应的学分。而通过对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方式和途径的统计分析,发现通过实践得分多、通过创新得分少的情况普遍存在。
2.2 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加强
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3 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环境不理想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环境来保证其目标的实现。但现在很少有大学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如缺乏合格的创新师资、教师对创新活动的指导不力、研究和创业经费不足、大量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相脱节等。
2.4 未能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没有系统性,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专业特色。
2.5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
创新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成果的`优劣不仅要看结果,更应该重视过程,重视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所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多数学校往往只注重对创新成果数量或形式的书面考核,出现了许多挂名科研、开证明了事的“凑学分”现象,使创新活动流于形式。而且在申请条件、认定标准、等级评定等方面缺乏具体而详细的操作标准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抵触,影响教育质量。
3 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3.1 培养“双师型”师资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创新教育体系中,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一是要构建一支富有创造性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将“导学’理念贯穿到创新创业教育中,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通过创业导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引导其制定创新创业活动计划,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中的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并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于专业知识的领会只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培养创造性的“双师型”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导师应由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担任,每个专任导师直接对所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负责,包括学生科研团队的建立、创业项目的立项和指导等,使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在有引导、有计划的方式下进行。
3.2 培养方案的改革
建立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是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知识等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每项基本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创业经验的介绍,做好对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教育和
引导。但目前更需重视的是创新创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单独开设相关课程,如科学方法论、思维科学、创造力心理学、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与交流、商业计划书写作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改革现有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的课程内容,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还应跳出狭窄的专业口径限制,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特点。理工科类学生有技术优势,在做好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创业技巧、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财务会计、营销、经济法律等选修课程的比例;而经济管理类学生有其专业优势,则应更多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及与其他专业的合作。3.3 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
高等学校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通过学生科技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针对国家级、省级学生科技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积极组织开展校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有意识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竞赛活动的创新性、创造性和工程实用性,在为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选拔优秀队员、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造就一支学生科技创新骨干队伍,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2.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成立各种创新创业性质的社团,举办各种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思路,知道创业的基本过程。通过大学生科技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在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发挥示范作用。
3.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学校专门成立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有一个可以实现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园利用学校的资源,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创业的门槛,并且在创业过程中予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的早期创业。
3.4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有一个实践实训的平台,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帮助学生体验创业。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5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真正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与效果。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认定为是创新创业,并且要给出每一个活动的评价等级。其次,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者物资奖励,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项教育活动开展还需要多方的参与,包括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高校领导的重视、企业的支持、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参与。只有多方的共同努力,创新创业教育才会取得显著的效果,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多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