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论文【优质3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篇一
标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本文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问题分析;解决方案
一、引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本文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使他们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三、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缺乏经验和能力。
2. 教学方法单一。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缺乏行业导向和实际需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展。
四、解决方案的提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活动中学以致用。
2. 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应探索多种创新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兴趣。
3. 加强行业合作与实践。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性项目,提供实际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
五、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和加强行业合作与实践,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篇二
标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制定合适的实施策略和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估。本文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效果评估方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效果评估
一、引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制定合适的实施策略和进行有效的效果评估。本文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效果评估方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验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估是为了检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了解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以及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建议。
2. 就业率和创业率。通过统计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 校企合作评估。通过评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和成果,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
四、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对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可以有效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通过学生评价、就业率和创业率、校企合作评估等方法,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为教育的改进提供依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篇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及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及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润滑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
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2.创新创业教育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即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普及,“课外”,即第二课堂就是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课内,要着重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实例、案例教学。在课外,要不断了解市场发展前景,不断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划实施与市场、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创业创业教育计划,保证课内教育成果,突出课外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