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论文【通用3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篇一
标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篇论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措施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创新创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驱动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有效性和质量。因此,本文旨在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些高校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意识培养以及创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教育内容不够实用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培训。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很好地应对。
2. 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一些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改进措施
1. 更新教育内容
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增加实践操作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同时,建立创新创业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结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教育内容不够实用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更新教育内容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2018,(3):23-26.
[2] 李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45-4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篇二
标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至关重要。本篇论文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总结了不同实践模式的特点,并提出了适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特点;探索
引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实践模式的探索,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因此,本文旨在探索适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并总结不同实践模式的特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1.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模式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模式主要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
2. 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实际产业相结合,提供实际的创新创业机会。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特点
1.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模式的特点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模式主要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提供实际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 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点
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实际产业相结合。这种模式能够提供实际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实际创新创业环境。
三、适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1. 综合实践模式
综合实践模式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模式和产学研结合模式相结合,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和资源支持,同时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与实际产业相结合。
2. 跨学科实践模式
跨学科实践模式通过跨学科合作和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能力。
结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至关重要。通过对不同实践模式的探索,我们总结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模式和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点,并提出了综合实践模式和跨学科实践模式等适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17,(2):35-38.
[2] 赵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18,(4):56-5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篇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亦与中国教育环境的发展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然而其内核所独有的前瞻性与外延发展的局部延宕相冲突,而这一矛盾亦是阻碍此种教育模式科学扩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合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努力使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新相同步,进而扩大其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同时也是以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状态为基础的理论创造。这一概念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先进理念,也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特有的发展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手段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理念,科学地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将其引入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丰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而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对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的甄别式认知。创新教育是指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技能为目的的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等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科学、有机地结合,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失。
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
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数无法弥补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需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教师接受该教育模式的培训,但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可以说教师资源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
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的瓶颈。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为自我研修型,无创业、管理和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教师无法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最前线。
再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完整,缺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而无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拥有社会经验且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较有话语权,因此,兼职教师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与社会沟通,无法获得创业的第一手资料,亦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环境,然而其理念内核则具有前瞻性,以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准的眼光以及把握机遇的勇气,以现存条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工具,对未来展开合理且大胆地想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这也是此种教育模式迟迟无法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原因。
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而此种观念是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一般只以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为标准,这便是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成为主流教育观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基本知识,将创新创业学科定位至企业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术创业培训班等层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亦未将此种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便误导了一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创业,肤浅地认识创新,无法拥有科学地思考和认知。更有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提高入学门槛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此种教育模式之外,这让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失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深度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扁平化。
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因此,打造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点,而实践平台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现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存在建设过于扁平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较为保守,对此概念理解过于片面,这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趋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与资金的短缺则阻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扩展。而在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无正规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支撑,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还不是很规范,时间分配也比较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很难在实践中开展运用,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进入课本形成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扩展实践平台,增设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却因资金支持后续无力,与企业的联动间断以及校内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建立“广谱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究
1.加强高校专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科学规划,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职教师的培训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工作,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正规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制订专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健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课程,故对教师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高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通识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高校还应以校内教师资源为重,积极选拔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实践课程的技术骨干,形成稳定的教师资源供给链。鼓励优秀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其进入企业等社会经济体中体验创业过程,科学认识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从而达到丰富其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而为广大高校学生进行更为专业、质量更高的教学活动。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合互动,从而建立一支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规划,认真执行相关程序,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和薪酬进行全面考量。兼职教师应从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与通识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教师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要做到“统一管理,统筹协调,灵活有序”,进而实现教师队伍扩充的良性循环。
2.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高等教育实践稳步前行的内动力。现阶段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较淡漠,并没有真正使这种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仍未成熟,仍处于摸索、探求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清楚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势在必行。要有全面和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门槛设置低,专业分类精,实践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则,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目标。突破陈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束缚,对“培养老板”“企业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核以及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及时更新,创新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中作为新型经济体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彻底摒除“精英教育”,不应只以商学院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创业竞赛的学生为目标群体,而应该面对全体高校学生,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通过“无门槛”授课方式,惠及广大学生。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克服“两极”思维,实现高校中介化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要积极包容和整合“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初级教育”阶段,做到既要全面覆盖,又要强调个性化,既要提高通识能力,又要增强实践技能,从而深化扩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战果”。
3.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层次实践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是多式联运的平台,也是校内和校外积极联动的教学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而建立起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充分利用课间实习与毕业实习两大实践时间资源,使学生接触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发挥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将这些创新创业的代表请进来,通过讲座、座谈的方式,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而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高校应构建校内与校外良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建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创业工作室。与技术园区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与通识教育进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验企业经营的各项环节,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练习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校内资源集中这一优势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大赛以及创业实践训练。
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模拟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体验、增进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高校还需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并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高校要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并以技术园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型创业中心的联合运作为基础,与各企业等经济体联合互动,共同创建创新创业链式平台。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让学生通过实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的智力、知识、技术、资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科技合作交流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高校还要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软性条件,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营造出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创业热情的良性校园环境。总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重新评估现有创业园工作开展情况并加强建设,进而扩建一批新的创业园区。在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省财政部门,把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专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契合了当今时代潮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它历经了高校自发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之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但是这场教育变革仍在持续,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建的空间,也只有三方集体发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13.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1):41.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7.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7.
[5]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12):12-14.
[6]刘慧.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0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