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经典5篇】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篇一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杨家的奉献精神
杨家是一个位于山区的农村家庭,由杨父、杨母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组成。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杨家的奉献精神让他们成为了农村最美的家庭之一。
杨父是一名农民,每天早早地起床,去田地里劳作。他以勤劳著称,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总是不辞辛劳地耕种。他不仅照顾自家的农田,还帮助邻居修理田地,耕种庄稼。每年的农忙时节,杨父总是第一个来到田地,最后一个离开。他的辛勤劳动为整个村庄带来了丰收,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美。
杨母是一名贤惠的农妇,她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她总是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她精打细算,节俭持家,尽力为家人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杨母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她是妇女组织的一员,经常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扫盲、义教等活动。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温暖的心灵,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杨家的两个孩子也是榜样。大儿子杨明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他通过勤奋努力,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尽管他们家庭经济困难,但他坚持努力学习,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赢得了奖学金和助学金,为家庭减轻了负担。杨明还利用寒暑假期回到家乡,组织志愿者团队为村里的贫困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
二儿子杨杰是一名农民工,他在外地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尽管辛苦,杨杰总是尽力把钱寄回家里,他从来不抱怨自己的辛苦,只希望能够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技术,通过自学成才,他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木工,为家乡的建筑项目提供了帮助。
杨家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整个村庄,他们成为了农村最美的家庭之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庭的力量和社会责任,他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周围的人们,让我们相信,只要心怀梦想,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篇二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王家的爱心传递
王家是一个位于农村的家庭,由王父、王母和他们的三个孩子组成。他们的爱心传递让他们成为了农村最美的家庭之一。
王父是一名村干部,他热心公益事业,经常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各种社区活动。他关心贫困学生,经常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他利用自己的职务和人脉,组织捐款活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他经常组织农民学习技术和创业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收入。王父的热心和奉献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们,他成为了村里的楷模。
王母是一名农家妇女,她热爱生活,善良宽厚。她经常义务为村里的老人和病人提供照顾和帮助,无论是送饭还是看病,她总是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她还经常利用自己的手工制作各种物品,将其销售后的收入全部捐赠给贫困学生。她的行为让人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她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慈母。
王家的三个孩子也是榜样。大儿子王明是一名医生,他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为村里的百姓提供医疗服务。他经常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义诊活动,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他的行为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尊重。
二儿子王杰是一名教师,他在一所农村小学担任教师。他不仅教书育人,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力量,他的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他。
三女儿王婷是一名志愿者,她经常利用假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她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里的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收入。
王家的爱心传递感动了整个村庄,他们成为了农村最美的家庭之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庭的力量和社会责任,他们的爱心传递激励着周围的人们,让我们相信,只要心怀爱心,无私奉献,就一定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篇三
王美丽,一个普通人的名字,在我们齐七小区居民的心中却有着强烈的震撼作用,这种震撼不是来自“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来自王美丽家庭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为小区居民普及科学文化、为丰富小区居民健康快乐的业余文化生活,所作出的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退休以后的王美丽夫妇俩,是小区志愿者队伍的成员,也是文明小区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女婿王尚杰,不仅是小区的文艺骨干,还在周家渡各小区文化生活的舞台上,留下了熠熠生辉的足迹。他们一家,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看书、看报、制作科普宣传版面、写读书笔记、收集整理各种健康科普等信息是他们的一大爱好。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闲暇之余,家庭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使家庭不仅是生活的港湾,更是共享学习乐趣、提高生活品味的舞台。
十年前,王阿姨正是通过家庭学习的心得体会,在小区组建了老年“读报小组”。她深知小区内有些老人因缺少精神食粮而难与人沟通的困惑,动员老年朋友一起加入到“读报小组”中来。使小区老年朋友有了一个了解国事、天下事的窗口,提供谈天说地侃新闻、倾诉心里话的场所。为了满足老年人特殊的学习需求,王阿姨备足了功课。如:通俗易懂的国内外形势的宣讲,和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科普新理念,或解答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子女的纠纷问题等。如:“5.12”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地震来临如何避险?”教会老人们如何应对地震小常识的同时,也动员他们一起参与慈善募捐,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她的`“读报小组”,曾被周家渡街道评为“优秀读报小组”的光荣称号。
十年前,为抵制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同时也与小区居民共享由新科学带来健康新生活的成果,王阿姨自觉肩负起小区普及科学文化的重任,在楼道里设立了“科普园地”。把科学生活的理念以宣传版面的形式传递到每家每户,每月一期刊登在楼道的“科普园地”上。大到世博、奥运、文明礼仪知识方面,小到一日三餐的饮食起居,内容包罗万象。如:使用家电节能的小窍门、人人养成健康行为、防止肥胖也应该从娃娃抓起等。并不失时机结合突发事件及时编写科普小常识。如:浦三路加油站发生爆炸事故,出了主题“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机”的宣传版面。并不定期刊登宣传规范文明行为的漫画系列插图,挂在楼道内。
年高79岁王阿姨和她81岁的老爱人,为了使科普宣传版面做得既图文并茂又美观大方,花费了很多心思在里面。学剪纸、学绘画、练写仿宋字、学写毛笔字,每一块科普宣传版面都凝聚着他们夫妇俩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在王阿姨家里,常常可以看到夫妇俩,你来写字我磨墨;你来剪纸我画画。一期期精美的科普宣传版面总能吸引居民们的眼球,更是得到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十年来,使科普文化知识从楼组传播到小区十个楼组乃至整个小区。
十年来,王阿姨夫妇俩制作的宣传版面,共有167块;十年来,王阿姨自始至终辛勤地耕耘着她的“读报小组”、“楼组文化”象一颗螺丝钉,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小区科普事业上,难能可贵!她的家庭是周家渡社区“科普示范家庭”,名副其实!
一个立足小区、发挥特长,用满腔热情为我们齐七居民区普及科学文化作出很大贡献的王美丽家庭,在崇尚科学文化的今天,无疑是我们周家渡社区科普示范家庭的杰出代表,功德无量!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篇四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最美家庭一定有最动人的风景、最优良的家风,王永革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奋斗、严谨、孝老是王永革家庭的关键词。
一、奋斗。
户主王永革1990年进入综合执法局工作,时任中队长,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受到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赞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还连续多年荣获"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妻子张会超1988年参加工作,就职于石化供销公司,1991年因公司效益不好而下岗,她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积极地自主创业,在1991年至1995年之间的五年当中,她先后开过自行车专卖店,做过酒代理,开过电话亭,还跑过出租,她勤奋自强的事迹影响着她身边的很多人,她的丈夫王永革和儿子王思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做她坚强的后盾,在1995年她开办了物业公司,2005年至今在美景嘉园经营恒中物业公司,任总经理和法人代表,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有方,管理严谨,受到广大业主的一致好评。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儿子王思也十分勤勉上进,大学毕业后在华龙区综合执法局工作,并任优胜教育顾问,表现出杰出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才能。
二、严谨。
作为父母,王永革夫妇真正的做到了严谨治家,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和睦关系,对独子王思的教育也是尽心尽力,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王思从小便聪慧懂事,勤奋好学,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时
间在外面勤工俭学,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毕业后进入华龙区综合执法局工作,还在一家私人的教育机构优胜教育任教育顾问,表现出了非凡的教育和管理才能。
三、孝老。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王永革和张会超婚后将老人接来同住,悉心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二十多年间,无论工作再忙,都会赶回家为老人做可口营养的饭菜,老人们在他们的照顾下虽已八十多岁的高龄,但是精神矍铄,身体康健,逢人就夸儿子媳妇孝顺懂事,孙子王思对老人也是关爱有加,每次回来都给老人嘘寒问暖,给他们添置新衣和需要的东西。
幸福是什么?腰缠万贯不一定幸福,位高权重也不一定幸福,王永革一家用夫妻的相敬如宾,尊老的一颗孝心,创业的同舟共济,育人的言传身教演绎了小家庭最温馨的幸福,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地奉献和付出,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也才会更和谐。
农村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篇五
袁生容,是宝源乡玉丰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拥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她的家庭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三十多年来,夫妻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她勤劳致富彰显女性本色。她生长在农村,扎根农村,深刻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她不失时机抓住发展的机遇,顺应市场需求和政府需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广开门路,多种经营,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路。1998年,袁她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退耕还林,帮助政府改造天然林保护工程100余亩,承包村民山林300亩发展竹产业,现竹产业已经成为宝源乡的支柱产业,农民因竹产业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在2002年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荣誉称号。
她乐观向上从容面对生活。她只有一个小学文化的弱女子,在她平凡的人生中,却经历着一些不平凡的事。当初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山造林,丈夫不理解、不支持她。乡亲们也冷嘲热讽,认为她一个弱女子上山造林,太不切实际了。可她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丈夫的反对和乡亲的嘲讽,把3个孩子丢给了丈夫,一个人跑项目,找资金,签合同,还经常一个人上山植树造林,并吃住在山上。后来丈夫被她的执着感动了,也加入到造林工程中,夫妻同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一家不但提前完成了自家退耕还林项目,还帮助政府完成了天保工程项目,乡亲们也被他们一家的坚定信念感动着,当初嘲讽她的人纷纷竖起大拇指——袁生容真了不起。现在,她每天都乐观的生活着,在50岁时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加入乡里的文艺队,自导自演"宝源十八奇",她的乐观精神感染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教子有方教会子女做人。她有2女1子,均已成家,现与儿子和儿媳住在一起。她感慨到子女的孝顺、懂事是她这辈子的收获。两个女儿经常回家看望双亲,儿媳更是把他们当着亲爹亲妈一样的孝顺。在她的感染下,初中毕业的儿子现正自考大专,他说,因为曾经的年少不懂事,放弃了学业,现在自己已成家立业了,要多学习才能赶上时代的节拍,不让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小两口经营着一家大理石加工店,老两口在农亲时节就帮助他们打理店面,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的生活在一起,正等待着他们的孙子出世。
她团结邻里助推社会和谐。幸福美满家庭的建立离不开乡邻们的和睦相处。在对待邻里关系上,袁生容全家人都一直坚持着"邻里关系亲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邻居家只要谁有了困难,他们知道的,就一定会伸出友爱之手,为大家排忧解难,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袁生容说:"她们现在一家人的想法就是如何带动当地的村民共同发家致富,儿子准备结合赤水的旅游产业,在宝源乡开一家农家乐,带动宝源的旅游发展,带动乡们就业,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