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推荐3篇)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在事业单位的预算业务中,管理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规范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确保了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本文将介绍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预算编制是预算业务管理的核心环节。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估算的原则,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预算编制应当按照事业单位的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同时,还需要制定预算编制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预算执行是预算业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应当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和预算执行计划,合理安排和使用预算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和控制,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防止浪费。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第三,预算监督是预算业务管理的必要环节。事业单位预算监督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和效益性。预算监督可以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抽查、审计等方式进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监督机制和责任制,明确监督的主体和对象,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最后,预算信息公开是预算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应当主动公开预算信息,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度。预算信息公开应当包括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支出明细等内容,方便社会公众监督和评价预算业务的合理性和效果。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和渠道,确保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信息公开等方面。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效益。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优化预算业务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它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预算信息公开等方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预算编制是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的基础。预算编制是根据事业单位的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的过程。预算编制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估算的原则,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制定预算编制流程和责任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预算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的核心环节。预算执行是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和预算执行计划,合理安排和使用预算资金的过程。预算执行要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监督和控制,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防止浪费。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考核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第三,预算监督是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的必要环节。预算监督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和效益性。预算监督可以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抽查、审计等方式进行,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监督机制和责任制,明确监督的主体和对象,确保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最后,预算信息公开是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信息公开是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预算信息,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度。预算信息公开应当包括预算编制过程、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支出明细等内容,方便社会公众监督和评价预算业务的合理性和效果。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和渠道,确保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和优化预算业务管理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发展效益。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 篇三
国家财政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与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所谓“定额补助”就是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补助数额。所谓“定项补助”就是根据事业单位收支情况,确定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补助。定额或定项补助可以为零。“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指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严格按预算执行,单位自求平衡,超支的部分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追加经费,结余的留归单位继续使用。
上述预算管理办法,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保持并发扬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特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全面加强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掌握和控制事业单位收支的总体规模,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资金合理使用。其次,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有利于改变国家包办事业的传统观念。再次,强化了预算的约束性,进一步增强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责任。
事业单位预算业务管理制度有哪些
核定收入、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由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部门核定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规模,确定补助定额或项目,补助标准根本事业特点、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少数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单位预算是一个单位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是单位未来整体工作规划的总体安排。近几年来,虽然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已在大部分单位铺开,但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部分单位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或缺乏处理实务的经验,未引起单位管理层的真正重视或未能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预算核定缺乏针对性,预算依据缺乏标准性;对预算管理职能认识不足;预算编制过于依赖财务数据;错误地认为预算是纯财务行为;预算管理信息不对称,导致预算失真。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机构保障
预算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部门、职工个人在实现预算管理目标、合理组织预算收入及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人人都是预算编制的参与者,人人都是预算目标执行的实现者,即要求单位全员参与、全员监督、全员考核。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可分为以下3个层次:
(一)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单位最高领导者担任,成员由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议批准有关预算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审议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审议批准年度重大预算调整方案;审议年度预算执行结果分析报告;审议批准预算考评奖惩方案。
(二)预算管理职能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
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预算管理办公室一般设在单位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综合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拟定单位预算编制总目标及预算管理规章制度;根据年度任务与改革要求,提出年度预算目标和预算编制纲要;组织和指导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负责审核、汇总、报批及批复单位年度预算执行调整等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分析工作;负责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年度预算总目标的实现;负责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有关预算管理工作。
(三)预算的责任部门——单位内各基层部门
单位内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实际信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编制、预算考核等提供基础数据。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保障
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内控制度作为支撑,在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前提下,才能执行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要真正落实并发挥效益,必须有一套适合单位自身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财政部和地方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要求,以及单位的上级管理部门的规定,单位需要层层落实职责,严格奖惩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完善各部门(岗位)责任制度。各部门(岗位)是预算管理执行的最小单位,每一项部门、每一岗位每年首先要根据单位的总体工作和要求,制定有效的工作目标,并进行分解,落实工作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在执行工作目标时明确责任和义务,以岗位责任制度保证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单位资产是完成好各项工作目标的主要载体,对于每一项资产必须有效地体现其使用价值,实现资产管理的最优化。为此,事业单位需要制定有关资产的管理制度,如日常使用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物品(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采购计划、领用手续、使用和保管都需要配备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建立资产集中采购制度和大额资产的招投标制度,防止和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避免资源浪费。在事业单位中,除了房屋有较大价值的固定资产外,车辆也占了固定资产的较大份额,对于车辆管理应该从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单独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杜绝车辆资产购置的盲目性、使用的随意性和处置的不规范行为。
完善资金使用制度。资金是一个单位生存的命脉,是预算管理的经济支柱。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安全规范地管理资金是单位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单位如果为了使现有资金达到保值、增值的最佳效果,进行对外投资,就必须建立投资管理制度,来规范工作程序,避免“一人言”带来的恶果。在日常的工作中,资金使用除了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外,还需要符合单位预算管理要求,符合有关的工作程序。
完善人员分配制度。人是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的主体,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需合理有效地配置各部门人员,采取公正、公平的分配激励制度,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实现人员分配的定额预算。
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单位预算管理指标是单位每一责任人工作目标的总和,在预算管理执行中,根据工作岗位分解指标,分解责任,分解业绩,制定相应的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单位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岗位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考核,以奖惩手段鼓励职工更好地为完成各自工作目标而努力。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协调工作
预算编制前、申报中、执行中均需要各层次、各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才能使预算方案有效地执行。
预算方案编制前的协调工作。预算方案反映整个单位一定期限内资源来源和资源使用的总体目标,是各部门或单位工作的结果。为此,在编制预算前,预算职能部门需要与单位管理层沟通,了解未来期限内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需要深入各业务部门了解情况,掌握实际工作的需求;需要向财务部门了解现金流量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资金。
预算方案申报中的协调工作。预算方案一经确立,应立即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报核批。这就需要预算职能部门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阐述预算方案形成的必要性和真实性,从而对目标达成一致认识,达到预算方案的预期效果。
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单位预算的执行是整个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行为,必须加强职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沟通,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单位预算又是单位经济活动的一张“晴雨表”,是衡量预算执行标准的度量尺,作为最初反映信息的财务部门是预算执行的重要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单位预算管理办公室及时反映尺度差异信息,以便单位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相关业务,使预算执行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要综合考虑单位预算年度的各项经费收支情况,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从事科研业务活动,涉及到生产经营的事项相对较少,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按照“以收定支,收支相等,略有结余”的原则,编制反映单位预算年度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收支预算。如果在预算收入不能全部满足预算支出的情况下,单位要统筹考虑承担的各项任务和管理职能,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对支出项目进行排队
,确定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