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说课设计(优质3篇)
《春笋》-说课设计 篇一
春笋是我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它的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次说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春笋的生长过程,并通过观察、实践、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本次课程适用于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春笋的生长过程。
(2)了解春笋的营养价值。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亲身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勤劳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观察春笋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春笋的生长过程。
(2)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春笋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笋的外形特点和营养价值。
2.呈现
展示一根春笋,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春笋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3.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春笋是如何生长的,提出问题如下:
(1)春笋是从哪里长出来的?
(2)春笋是如何长大的?
(3)春笋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4.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一盆培养春笋的土壤,让学生亲自种植春笋。
5.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春笋的生长过程,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种植经验。
6.拓展
通过讲解春笋的营养价值,让学生了解春笋的健康作用。
7.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笋的小作文,描述春笋的外形特点和自己的种植经验。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春笋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春笋》-说课设计 篇二
春笋是一种独特的食材,它的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次说课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春笋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课程适用于初中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春笋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2)了解春笋的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
通过亲身制作,让学生体验到烹饪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春笋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创造出自己的春笋料理。
(2)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春笋料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笋的特点和营养价值。
2.呈现
展示一些常见的春笋料理,让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描述菜品的味道和口感。
3.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春笋料理,提出问题如下:
(1)你喜欢的春笋料理有哪些?
(2)你觉得可以将春笋和哪些食材搭配在一起?
(3)你有什么创新的想法?
4.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并制作一道春笋料理。
5.分享
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设计的春笋料理,并让其他小组品尝并评价。
6.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春笋料理的特点和制作方法,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创新想法。
7.拓展
通过讲解春笋的营养价值和不同的烹饪方法,让学生了解春笋在不同菜系中的应用。
8.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笋料理的小作文,描述自己设计的春笋料理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春笋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的发展。
《春笋》-说课设计 篇三
《春笋》-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与处理】
《春笋》是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后面四篇课文共同描绘出一幅春景图,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9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
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春笋》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春笋的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生字学习、图片欣赏、课文动画、相关资料、展示舞台、小小论坛共六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图象激趣,温故知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可爱的生字娃娃复习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扫除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通过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进入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案例一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为了便于学生将语言特征和事物表象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景:早上,爸爸妈妈是怎么唤醒你的?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理解“唤醒”就是“叫醒”的意思,体会春雷对春笋的关爱,并通过想象春笋听到呼唤时的心情,感受春笋对春天的憧憬和热切向往。
案例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画演示春笋怎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情境啊!它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主动观察春笋破土而出的过程,从而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根据画面理解冲破、掀翻、冒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突破重难点。
案例三
实物和图片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春笋的外形特点,促使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春笋长得“像嫩生生的娃娃”。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
下面这个动画则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磁场”,它通过模拟春笋在春风、阳光、春雨里向上生长。促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春笋向上生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一环节中,整合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案例一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在相关资料中登陆《中国竹笋网站》进行搜索查找,并在课堂上讨论展示。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视频《笋和竹的故事》,向学生介绍:春笋是竹子的嫩芽,肉质鲜美,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誉。而竹的高风亮节,则得到了人们的讴歌推崇,早在新石器时代,笋和竹就进入了炎黄子孙的衣食住行,所以,我国又以“竹子文化国度”享誉世界,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案例二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运用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案例三
新大纲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培养良好的语感。视频《春到人间》展示出春天的美景,并同时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你看,这是淙淙的春水,初融的春雪,阵阵春雷带来了春雨,春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大地春暖花开,有红的、白的,真是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真是春色怡人啊!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笋美、景美、人美、春更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5、网上交流,反馈总结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我要发言以留言板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情为点,表现出笋美、春美的主题。春笋
【教学总结】
《春笋》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网上讨论,评价总结,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