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经典6篇)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一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赣南客家围屋,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客家围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客家围屋的背景。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代表,是客家人独特的建筑形式。它由四合院、方屋和圆屋组成,形成了一个围绕中庭的环形建筑群,屋顶上还有独特的“马鞍状”。围屋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可以抵御台风和地震,保护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客家围屋,欣赏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我们来到四合院,四合院是客家围屋的核心部分。它由两个大院子相连,院内有房屋、天井和花园。这里是家族成员聚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举办婚礼、祭祖等重要活动的场所。
然后,我们来到方屋和圆屋。方屋是客家围屋的主体建筑,它呈长方形,一般用于居住。圆屋则是客家围屋的辅助建筑,呈圆形,一般用于储藏粮食和防御。方屋和圆屋相互呼应,形成了客家围屋独特的建筑景观。
最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客家围屋的文化内涵。客家围屋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承载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和坚韧精神,他们通过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建造了这座坚固而美丽的围屋。同时,客家围屋也是客家人传承家族文化和家风的重要场所,每个围屋都有独立的家庙,供奉祖先,举行祭祖仪式。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赣南客家围屋是一座独特而美丽的建筑群,它代表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也传承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希望您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祝大家旅途愉快!
谢谢大家!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二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赣南客家围屋,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客家围屋。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围屋的典故。据传,围屋的形状来源于远古时期的战争防御建筑。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客家人为了保护家人和财产,便建造了这种环形的围屋。围屋的结构坚固,同时也方便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作。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围屋,感受其中的建筑之美。围屋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元素。它不仅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安全性,还追求艺术美感。围屋内部的装饰精美,雕刻着各种神话故事和传统图案,给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除了建筑之美,围屋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客家人崇尚家庭观念,尊重长辈,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在围屋里,每个家族都有独立的家庙,供奉祖先,举行祭祖仪式。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最后,我要介绍的是围屋的生活方式。客家围屋是多个家庭共同生活的场所,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合作共赢。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和朴实,他们勤劳耕种、努力经商,为家族的繁荣贡献力量。同时,客家围屋也是家庭团聚的地方,每逢节日,家族成员会相聚一堂,共同庆祝。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赣南客家围屋是一座独特而美丽的建筑群,它代表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也传承了丰富的客家文化。希望您在这里度过愉快的时光,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祝大家旅途愉快!
谢谢大家!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三
赣南围屋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题名。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大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龙南栗园围竟达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从平面上可分"口"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围屋有龙南关西的新围、杨村的燕翼围、桃江的龙光围、安远镇岗的东生围、定南鹅公的田心围等。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名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围屋外墙厚1米(燕翼围墙厚1.45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为消灭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悬挑单体小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钉铁皮。板门后多有设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顶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占时人员机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拌和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赣南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口。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很明显,它的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酷似。
赣南围屋不论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的“猫柜”到大至占地11亩多的关西“新围”,它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四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
据《淮南子》载,秦始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雎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五
栗园围是赣南最大的围屋,位于龙南县里仁镇,占地68亩,始建于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余年。四周围墙均为毛石砌造,几百间民房错落有致,密布其间。围内三口鱼塘并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虽说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却有着江南景物的韵致。栗园围的居民都姓李,相传是明代大将军李清公的'后人。李将军追随著名的儒将王阳明统军平叛,战功卓著,还乡后就用赏赐的土地建了围屋,据说“栗园围”这三个字都是王阳明亲笔题写的。
栗园围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厅,即:纪缙祖祠、栊梃厅、新灶下厅和梨树下厅。其中纪缙祖祠是整个围屋的主祠,族人集会议事婚丧嫁娶都要来这里。新灶下厅竣工于嘉靖末年,这里出了两个五品大夫,成了栗园围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汉在95岁高龄的时候又喜得重重孙,“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时传为佳话。相传50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数百亩的板栗树林,名叫“栗树园”。板栗树林西边长着几十棵枝繁叶茂的梨树,形成了一块天然梨园,人们管它叫“栗树园”中的“园中园”。有一年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热之病,久治不愈。有个过路的老妇人告诉大家,旁边梨园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热排毒润肺,再挖取树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后就痊愈了。此时,那位传授药方的老妇人却已不知去向。一位游方道人点破天机,原来老妇人正是梨山老母变化而来,为百姓除灾去病的。由于挖了太多的树根,梨树林慢慢枯死了。但这片“梨园”却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扩建栗园围时,就在“梨园”的位置建起一座“围中围”,起名为“梨树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远感谢她对李家的救助之恩。
赣南客家围屋导游词 篇六
尊敬的各位来宾,欢迎你们到江西龙南来做客。这就是围屋之王————中国国内目前发现建筑面积最大的龙南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1978——-1827)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当地的一名商人徐名均修建而成,关西新围是最具有客家建筑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齐全,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围屋。我县总共有376座围屋,在关西新围的周围就有46座大大小小的围屋,所以龙南是客家围屋第一县,镇是客家围屋第一镇。
围屋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性:一是血缘性,住在围屋里的人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二是防御性,围屋的墙体有很多梅花枪眼和炮窗,四角都有高耸的炮楼,针对每一个死角,都能向敌人进行射击。东西两边有门卫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设计处处体现军事防卫的功能。
围屋总共有2道门:一个是东门,一个是西门。每道门都是三重门,由铁板门,木杠门,铁门构成,由上往下垂直下来,可谓是坚固异常。围门一关,围内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各位游客朋友们,因时间关系,我的解说就到这里,祝愿大家玩的开心,玩得愉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