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疾病的专题手抄报
预防疾病的专题手抄报
预防疾病,我们才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长。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预防疾病的专题手抄报,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预防疾病的专题手抄报一
预防疾病的专题手抄报二
预防疾病的专题手抄报三
预防疾病的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讲究卫生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今天我还要在这里再次啰嗦一下,最近,有看报纸的人都知道,今年3月份以来,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医疗机构先后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要症状体征的患者,少数患者伴有脑、心、肺等脏器严重损害。目前已确定为手足口病(ev71感染)。因此,号召全体师生加强防范,提高认识刻不容缓。那么,我们该如何注意个人卫生呢?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与病源接触的机会。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每日刷牙。俗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因此充足的睡眠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讲究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在日常生活中不食不干净的食物,所谓"不干净的食物",主要是指来源不明、长期存放或腐烂变质的食品,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1) 勤洗手这是预防病毒传染的第一道防线。另外勤饮水可以使粘膜保持湿润,增强抵抗力。同时,勤饮水还便于及时排泄体内的废物,有利于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勤通风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可稀释减少致病的因子。
(2) 在传染性病源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空气疏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这里特别提醒同学生不要去学校早已明令禁止的网吧、游戏室等不适合小学生去的场所。也不要去校门口的摊点上买东西吃。
(3)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能力
眼下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大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但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合理安排运动量。每天我们都应坚持做好两操,积极上好体育课、活动课。
(4)注意环境卫生,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环境卫生工作,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还有急需要改进的是:平时环境卫生的保洁,不要随意乱扔废纸、粉笔头、乱丢食品包装袋等,我们希望所有的同学用我们的举手之劳,维护我们整洁的环境。
(5)调整好心态,形成良好有序的生活规律,对各类传染性流行病我们应正视它的存在,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们有传染性,对生命健康会带来一定威胁。形成良好有序的生活规律,加强营养和合理的休息,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只有以健康的、科学的良好心态生活着,我们的免疫系统才会免遭侵袭。
老师们、同学们,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幸福的基础,也是做人的责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讲究卫生就是最基本也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只要我们时刻谨记,并身体力行,那么无论什么样的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最后祝大家身心健康,事业、学业更上一层楼。
预防疾病的常识
一、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
临床表现: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
1.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
2.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尤其是不满8月龄的婴儿更应该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地方;
3.煅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4.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第5日,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
二、肺结核
结核俗称“痨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春季为高发期,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
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主要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消瘦、咳嗽、痰中带血,严重的会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少数急性发展的肺结核可出现高热等急性发病症状。典型全身症状主要有疲乏、食
欲减退、消瘦、低烧、盗汗,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等痰检有结核杆菌,X线胸片肺部有结核病灶。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排菌肺结核病人是最主要的结核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染。比如飞沫;接吻;另外衣物、被褥等,都是传染的来源。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预防措施:
(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即不随地吐痰.
(二)搞好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勤洗晒被褥。
(三)有病早治。
(四)传染性肺结核必须隔离治疗.
(五)广泛开展体育活动。适度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加强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自身抵抗结核病的能力。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学称“痄腮”,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冬春季节发病较多。接触腮腺炎病人或病毒携带者后5日内可以发病,在
学校人群集中的场所易造成流行。
临床表现:发病初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体温可达39℃以上。
诊断:
1.病史:发病前2—3周有腮腺炎接触史。
2.腮腺肿胀,或可伴颌下腺、舌下腺肿服,合并脑炎、胰腺炎、皋丸炎者可有相应临床表现。
3.化验检查:血白细胞值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尿淀粉酶增高,血清抗体测定早期抗s抗体增高,双份血清抗v抗体滴度1个月内升高4倍以上。
预防措施:
1.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可采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肌注预防。
2.患者应隔离至腮肿消退。
3.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以流质、半流质为主,不宜食用酸性食物,肥腻及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