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素材
关于惊蛰素材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惊蛰资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惊蛰资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1、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在台湾,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壮族社会也流行“天上最大是雷公,地下最大的舅公”的`俗语。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壮族的舅权作用相当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另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2、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3、“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4、惊蛰吃梨 寓意离家创业
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之蛰,此指"藏"。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大地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记载查无,但祁县民间却有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晋地惊蛰吃梨之俗是否由此而出,难以考证,但祁县明清两代多有种梨为业,到现在已形成"国家级优质酥梨基地",成为该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并启动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举办中国酥梨之乡梨花节。祁县的梨来自上党,上党梨最有名者当数高平大黄梨,其中以陈区镇所产的最为名优,俗称"铁炉梨",相传隋朝时就为皇室贡品,以此开发的厦普赛尔黄梨汁,亦小有名气。山西梨名气大的还有产于原平同川河两岸的"同川梨",民间称为"东山摇钱树",有传统的梨花庙会,据碑文记载起源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唐代梨树存活至今者数株。如今"十里香风吹不断,万株晴雪绽梨花"的原平东社乡已成为全省最大的产梨区。与原平接邻的代县有"金酥梨",曾在我国西北地区四省梨鉴定会上被评为第一名,堪称山西省水果名产的后起之秀。此外,晋南万荣孤峰山金梨也很有名。
山西从南到北,梨多名优,均耐贮存,自然成为人们干燥春季"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本草纲目》)果品。民间惊蛰吃梨,普通百姓家多整梨生吃,早上起来或饭后,一人一只,能明显解除咽喉干、痒痛、音哑,以及便秘尿赤等症状。有的家长借机还要给子女们讲一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因梨有寒性,讲究些的人家多制成羹汤或小吃。如蒸梨,是传统的食疗补品,制法是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掏空梨中间果肉切块,与川贝母粉、陈皮丝、冰糖屑等一起装入梨内,再放进加入清水的蒸杯内,武火蒸45分钟即成,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晋菜佛门素斋中有甘露盅,系西瓜盅演变而来,还有一道名吃叫炸鲜果卷,是将苹果与梨去皮切丝,加入糖桂花、面粉拌匀,用油皮卷好,投入油锅炸熟,外酥里嫩,香甜适口,果味芳香。晋南民间宴席有以梨制作扣肉,是将五花肉片与梨片一层一层码好,放入碗内加上冰糖蒸熟。如果将梨削皮切条拌以山楂糕条,浇上梅子酱、糖桂花,就可制成一碟酸甜清脆的凉菜来。
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本草通玄》)说法,无论生吃或熟食,于惊蛰日,都是一种寓食于节的民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