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获得说课稿(推荐4篇)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 篇一
标题:氧气的获得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获得方式和应用领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氧气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氧气的获得方法;
2. 氧气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氧气的应用领域的理解;
2. 学生对氧气的获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给学生出示一张含有氧气分子图案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氧气的认知和兴趣。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定义、性质和重要性。重点强调氧气在呼吸、燃烧以及一些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3. 氧气的获得方法(2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氧气的获得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电解水和空气分离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获得方法的优缺点,并与实际应用进行联系。
4. 氧气的应用领域(15分钟)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氧气在医疗、工业和科研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的原因。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获得和应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探索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氧气的获得方法和应用领域。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 篇二
标题:氧气的获得与环境保护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获得方式和环境保护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点
1. 氧气的获得方法;
2. 氧气的环境保护意义。
三、教学难点
1. 学生对氧气的环境保护意义的理解;
2. 学生对氧气的获得方法与环境的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空气污染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定义、性质和环境保护意义。重点强调氧气在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氧气的获得方法(2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介绍氧气的获得方法,包括植物光合作用、海藻分解和人工制氧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获得方法对环境的影响,并与环境保护进行联系。
4. 氧气的环境保护意义(15分钟)
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向学生介绍氧气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和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氧气和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环境责任和行动。鼓励学生拓展思维,探索更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以及课后的个人宣传海报制作,综合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氧气的获得方法和环境保护意义。同时,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行为的改变和实践情况,以此评价学生是否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 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 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 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三、教学方法分析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氧气有三态的变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温度计,讲解:“氧气在零下183度就会被液化,如果把空气降到零下196度以下氮气也会液化,如果把温度控制在这之间,氮气就会沸腾蒸发,而氧气还是液态。我们就把空气中最主要的两种气体——氧气和氮气进行了分离,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比较纯净的氮气和氧气,富氧炼钢、医院里用的急救氧,火箭发射用的大量的氧气都是这样获得的,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就是——氧气的获得。这方法也就是工业获得大量氧气的方法。”给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看书,回答以下2个问题: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五、板书
六、反思
1、本节课细节很多,是否用学案。如果用,可以引导中差生的学习,但是时间就很难控制,而且实验过程是连续的,也不能停下来。
是否要详细讲,还需根据学生情的制备处,可分况,最好放在二氧化碳2、气体发生装置的散难点选择
氧气的获得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呼吸系统是人体八大系统之一,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系统之一,本节内容揭示呼吸的实质。上一节内容探讨了人体进行生理活动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氧气分解细胞内的有机物释放出来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本节学习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对于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以后其他系统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和学生探讨我们每天呼吸的本质,渗透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这节课之前学习了毛细血管结构特点和肺泡的结构特点,为这节学习其功能——“气体交换”做好了铺垫,突出了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肺的换气、组织的'气体交换和气体扩散等概念。
(2)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和本质,并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去分析煤气中毒、溺水等生活实例。
(3)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气体扩散作用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结合呼吸系统的结构特点学习气体交换,使学生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示和讨论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并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肺的换气、组织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和主要原理。说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与血液成分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肺的换气、组织的气体交换过程的文字表达成为动态的画面。
二、说教法
因为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对肺的结构特点 、毛细血管结构特点、血红蛋白的特性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本质须贯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进行。本节肺的换气、组织气体交换概念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课本只是辅以一幅示意图是远远不足以使学生把抽象的文字概念形象化,因此本节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化每个交换细节和血液颜色变化。
(1)图文转换法:让学生学会从文字概念到示意图,媒体动画;又能从示意图,媒体动画回归文字概念,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学习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2)生物规律法:就是学习生物知识终要贯穿“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进行。
(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
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三、说学法
1.创设情景:在课室喷射香水。
设问:同学们,你们闻到了什么味道?我在这里喷香水,为什么后面那么远的同学也能闻到?
【因为学生没有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不懂分子运动一类知识,因此教学中采用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导“气体扩散”的概念教学。让学生感受概念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心理认同感。】
四、说教学过程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体分子如何从浓度高向浓度低一方转移的动画。
【直观显示气体扩散的过程,弥补学生所缺乏的有关分子运动的物理知识。】
3.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例子。
【把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知识解答生活相关问题,学以致用。】
肺的气体交换
上堂课学习了肺通气。1.设问:气体到达了肺泡后在肺泡内静止不动了吗?是否也是通过气体扩散进入体内其他地方?
我们复习一下毛细血管,肺泡的结构,思考它是否具有让气体通过的特点。
【通过复习毛细血管,肺泡的结构,指出其在气体扩散时能够透过,为引出其相应的功能——气体交换做好准备。】
肺的气体交换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肺部气体交换的方向:氧气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二氧化碳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
(2)动力是__________。
(3)结果是________ 血变成_______ 血。
(4)概念:肺的换气是________与_______ 之间进行_______和________ 的交换。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出学生是探索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认知的兴趣,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肺的气体交换
3.多媒体展示:
“肺内气体交换”的动画。结合习题引导学生注意两种气体的扩散方向、血液颜色的变化,结合“肺的通气”学习“肺的换气”概念及其特点和结果。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能被进行双重编码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提取。这里通过把一句话的概念,做出一个动画效果,清晰明了的展示气体进入或排出的具体过程,血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这种动画与文字的双向转化,达到学生对此概念构建的双重编码,增强理解和记忆,体现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刚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肺的气体交换
4.体验活动:看你能闭气多久。
活动后请学生思考:
(1)描述闭气的时候,肺泡内换气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氧气浓度变化。)
(2)静脉血能否变成动脉血。
5.举例说明:肺水肿是一种肺部疾病,特点是肺含水量增加。患这种病的人发病时会发生怎样的后果?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中的种种概念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很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是以概念的正例或反例为支撑的,这里通过“闭气”,“肺水肿”两种影响气体交换的反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演示实验:【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波,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将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混有少量抗凝剂(草酸钠)的鲜鸡血的试管里,观察两只试管的鸡血颜色;再将通入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导管进行交替,使原来通氧气的改通二氧化碳,原来通二氧化碳的改通氧气,观察两只试管的鸡血颜色。
你观察的现象:(1)通入氧气的试管中颜色是__________;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颜色是___________。(2)通入气体交换后,你观察的现象:通入氧气后,原来__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__色;通入二氧化碳后___________色变成___________色。
2.观看动画展示:
思考:氧气运输的具体形式是?二氧化碳运输情况如何?
组织气体交换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请各小组结合“肺的换气”学习)
(1)气体交换的方向:氧气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_;二氧化碳扩散的起点是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
(2)动力是 __________。
(3)结果是__________ 血变成__________ 血。
(4)组织气体交换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之间进行 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的交换。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主体性。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认知的兴趣,听取和采纳他人见解,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限时间内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组织气体交换
2.多媒体展示:
“组织气体交换”的动画。引导学生注意两种气体的扩散方向,血液颜色的变化,并引导学生结合“肺的换气”学习概念及其特点和结果。
【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能被进行双重编码的知识更容易记忆和提取。这里通过把一句话的概念,做出一个动画效果,清晰明了的展示气体进入或排出的具体过程,血液颜色的变化,通过这种动画与文字的双向转化,达到学生对此概念构建的双重编码,增强理解和记忆,体现学生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过程。同时结合学生刚才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概述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小组活动】
现在,请同学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观察自己的呼吸,然后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把自己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说出来。
引导学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组织思维:
(1)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的具体过程。
(2)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排出体外的具体过程。
(3)血液的变化。
【通过复习巩固,把整个呼吸过程贯穿起来,增强学生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呼吸,平时多注意呼吸卫生保健,进行有氧呼吸,例如晚上睡觉卧室要通风,在一天当中下午氧浓度最高时多运动。】
思考:氧气从肺泡到组织细胞要经过多少层细胞?
通过概念图练习题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