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长高了说课稿【优选3篇】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篇一
标题:迈向高个子的奇妙之旅
导语:在生长的道路上,每一次长高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这篇说课稿将带领读者走进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分享我又一次长高的奇妙之旅。
正文:
大家好,我是某某,很高兴今天能够与大家分享我的成长故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高,变得更加高大挺拔。而我,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经历了多次的成长,再次迈向高个子的奇妙之旅。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我成长的原因。一个人能够长高,最重要的因素是遗传。我的父母都是身材高大的人,所以我从小就有了较高的身高基因。此外,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促使我长高的重要原因。我父母注重给我提供均衡营养的饮食,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其次,我想分享的是我长高的过程。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热爱各种体育运动,经常参加学校的篮球队、足球队等运动项目。通过运动,我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还促进了骨骼的生长发育。此外,科学的作息也是我长高的秘诀之一。我每天都会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身高的增长。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我长高后的感受。每一次长高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自信。我能够俯瞰世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身材高大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机会,比如在学校的体育比赛中,我能够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我也更容易脱颖而出。长高不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上的成长,我更加乐观坚定,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变数。
总结:通过这次分享,我希望能够告诉大家长高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遗传和努力的结合。只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够实现身高的增长。长高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上的成长。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迈向高个子的奇妙之旅,只要我们用心去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篇二
标题:成长的脚步不停歇
导语: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仅仅体现在身高的增长上,更体现在我们个性的塑造和思维的拓展上。这篇说课稿将带领读者走进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分享我又一次长高的心路历程。
正文:
大家好,我是某某,很高兴今天能够与大家分享我的成长故事。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我时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我成长的动力。在我心中,家庭是我成长的源泉和动力。我的父母一直鼓励我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我的兴趣爱好,并给予我无限的支持和鼓励。每一次我取得进步,他们都会为我感到骄傲,这种家庭的关爱和认可成为我不断成长的动力。此外,我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他们的存在让我感到温暖和安慰,也激励着我不断追求进步。
其次,我想分享的是我成长的方式。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注重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我还喜欢阅读各类书籍,扩大自己的思维和视野。读书不仅是学习的途径,更是培养兴趣、锻炼思维的方式。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社团,通过与不同的人交流、合作,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我成长后的收获。每一次的成长都给我带来了收获和成就感。我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变得更加自信、坚定,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更是心理上的成熟和思维的拓展。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追求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通过这次分享,我希望能够告诉大家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不仅仅体现在身高的增长上,更体现在我们个性的塑造和思维的拓展上。我们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收获更多的成就和快乐。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篇三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①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②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③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结合实际经验,即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大致高度或长度,会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