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优选4篇)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 篇一
标题:发现乒乓球的魅力
导语:乒乓球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快速反应能力。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乒乓球变得瘪了,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本课将介绍如何让瘪乒乓球鼓起来,并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领悟到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乒乓球的背景和普及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大家有没有碰到过瘪乒乓球?你们是如何处理的?请举例说明。
二、讲解如何鼓起瘪乒乓球(10分钟)
1. 展示鼓起瘪乒乓球的步骤和工具。
2. 逐步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工具,注意安全操作。
三、分组活动(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只瘪乒乓球和鼓球工具。
2. 学生轮流操作工具,互相帮助鼓起乒乓球。
3. 提醒学生注意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鼓球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总结学生的经验和心得,强调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五、延伸活动(15分钟)
1. 邀请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其他方法鼓起乒乓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并分享经验。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包括鼓球的过程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将乒乓球的魅力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七、课堂总结(5分钟)
1. 强调乒乓球的重要性和乐趣。
2. 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和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 篇二
标题:乒乓球与团队合作
导语:乒乓球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通过与队友的配合和默契,我们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本课将以鼓起乒乓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5分钟)
1. 提问:大家知道乒乓球的团队比赛是如何进行的吗?
2. 引入本课的主题——团队合作,并解释与乒乓球的关系。
二、小组讨论(10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三、观看视频(10分钟)
1. 播放乒乓球团队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队员之间的合作方式。
2. 引导学生发现队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以及如何通过团队合作取得胜利。
四、鼓球比赛(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只瘪乒乓球和鼓球工具。
2.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团队合作鼓起乒乓球。
3. 观察学生的合作方式和沟通方式,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鼓球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总结学生的经验和心得,强调团队合作对于取得胜利的重要性。
六、延伸活动(15分钟)
1. 邀请学生自由发挥,尝试用其他方法鼓起乒乓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并分享经验。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包括鼓球比赛的团队合作经验和感受。
2. 鼓励学生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八、课堂总结(5分钟)
1. 强调团队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并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 篇三
一、观察图片,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科学道理。下面老师请你们观察一些生活中的图片,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呢?(教师运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图片)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2、非常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可是成功的第一步,那么面对这些现象你想要提出什么问题呢。请在在问题卡上写下来。可能会有:壶中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
是什么让瘪乒乓球鼓起来?
电线本来是拉紧的,为什么会变松呢?
商店出售的液体饮料为什么不装满呢?)
二、大胆猜想
这些问题提的非常好。老师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水为什么没有烧开就从壶中溢出来?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找到关键的地方,我也问大家一个问题:水的溢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呢?(是因为加热了)在没有烧开前,壶里的水没有增加或减少,说明水的量改变了吗?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水的体积发生了改变)现在你可以大胆猜想一下水为什么没有烧开就溢出来了吗?(找三个同学)(水在加热的过程中,体积可能胀大了)今天我们就来进入《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这一课的活动——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板书课题)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三、实验验证
1、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实验),老师给同学们一些提示,设计实验时,将液体装进一个容器中让其受冷或受热,通过一个特殊的装置能够看到液体体积的变化。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3、学生汇报。为了更科学高效的进行试验,老师整理了一下实验步骤(幻灯片出示)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如小组分工合作;给平底烧瓶加满水后一定要盖紧带玻璃管的胶塞;做好液面标记以便观察比较;注意安全,小心热水烫手)
4、同学们在实验的时候可以分别用酱油、红颜色的水、橙汁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摆好,老师就知道你做完了,看哪个小组表现得好。老师给每个小组倒开水。学生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及发现的规律。(2个小组)师:其他小组是观察到的这种现象吗?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增加或减少液体?(没有)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课件出示结论:液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这个性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呢,比如我们常见的温度计?谁能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呢?
这一次我们能解释前面的一些问题了吗?(饮料问题)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从身边寻找实验材料,多设计几种实验方案,继续验证。
四、总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你仔细看,认真想,里面还真有不少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像今天一样勇于探索,那样你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板书设计:
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
受热 体积膨胀 热胀
液体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说课稿 篇四
一、本课概述
本课是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7课,是《有趣的变化》单元的第1课。本课是要通过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解释生活现象等科学探究能力。本课设计了3个活动,分别探究液体、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三个活动中把探究“液体受冷、受热的研究”做为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学习方法基础,活动2和3可延用活动1的方法进行,所以对第1个活动中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将它做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中有关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2、能举例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够举出人们在生活中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瓶装橙汁、温度计
(二)实验材料
1、基本材料:烧杯、烧瓶、酒精、橙汁、酱油、红墨水;
2、控制材料:冷水及热水;
3、检验材料:穿过胶塞的吸管。
五、教学思路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所以我依照知识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即:问题——猜想——实验——记录——分析——结论——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4分钟)
情境1:一瓶橙汁走上讲台,跟同学们聊天:大家说说,这厂家也太抠了,这橙汁根本没给装满,太抠了!这时学生会很自然想到自己平时买到的瓶装液体商品都是不满的,思维开始活跃。
情境2:“老师还发现了一个事,大家来看一下。“出示视频:加满冷水的水加热了一会儿就从壶里溢出来了。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是不是很有趣,看了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然后对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进行列举,如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怎样才能使壶里的水不再继续溢出?是什么原因使厂家不能把那些液体商品灌满?
(二)猜想(2分钟)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事实进行科学猜想:水是一开始加热就溢出来了吗?在加热过程中,壶中的水增加或减少了吗?
学生: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可能胀大了。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想不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
教师: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怎样进行实验呢?
(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可能选择的盛液体的容器有玻璃瓶、烧瓶、塑料瓶等,用于加热的材料有洒精灯、热水、蜡烛等,用于制冷的材料有冷水、冰箱等,用于检验体积变化材料有小试管、透明细管等。)
引导学生对多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选取操作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确定实验方案:用烧瓶代表壶,在烧瓶内装满水,为了便于观察,把水染红;用中间插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这时红水会升到细玻璃管中,用皮筋或线在玻璃管的液面处作一个记号。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先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再把这个实验装置放入冷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要提出实验要求:注意安全(小心热水烫手)、分工合作、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等。
(四)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初步结论(8分钟)
1、分发实验材料,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汇报实验结果。(讨论)
①玻璃管内水面上升,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烧瓶里的水增多了?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是水的体积变大了,体积变大叫做体积膨胀。
②玻璃管内水面下降,说明水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的体积变小了,体积变小叫做体积收缩。
③烧瓶里的水在什么条件下体积膨胀?在什么条件下体积收缩?
④把水的体积变化和所需要的条件联系起来,说说水有什么性质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较容易得出: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收缩。
(五)进行类比分组实验,检验其它几种液体(酱油、酒精、橙汁等)是否具有上述性质,及时将实验现象记录到课本提供表格中。(12分钟)
(六)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5分钟)
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进行小组阐述,进而总结归纳出:其它几种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由此,师生共同推理得出结论:液体受冷或受热时体积会发生变化,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七)应用(3分钟)
1、说明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说明常用温度计在管和泡里是适量的水银或其它彩色液体)
2、液体瓶装商品为什么不装满?
3、列举生产和生产中其它应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例
(八)拓展活动
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指一般情况下,水还有一种反常膨胀的性质,它会在0℃~4℃时热缩冷胀。(学生在这时会产生浓厚兴趣,对探究水的这种性质跃跃欲试)
这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过程的关键所在:
1、被加热或制冷的水的温度应控制在0℃~4℃(2℃左右为宜);用于加热的水应为温水而不是热水(温度上升太快,不易观察和掌握),用于制冷的水可用冰降温至0℃)。
2、用温度计来控制观察时的温度范围(可同时将温度计插入烧瓶中)。
3、这个实验操作过程较难掌握,所以一定强调实验中学生的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