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说课稿【精简6篇】
《声声慢》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声声慢》这首古文诗,并掌握其中的词句和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声声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的美和艺术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声声慢》的词句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味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秋天的画作,引导学生进入到诗歌的主题和氛围中。
2. 导入课文:播放《声声慢》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教授课文:逐句解读《声声慢》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合作学习:分成小组,让学生朗读和表演《声声慢》,并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感悟。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创作一段与《声声慢》主题相呼应的短文或诗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声声慢》带给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声声慢》并朗读给家人和朋友听,分享他们对诗歌的体味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
1. 画作《秋天的风景》
2. 音乐《声声慢》的演奏录音
3. 课文《声声慢》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包括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互动和讨论。
3.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包括他们在朗读和表演中的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声声慢》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声声慢》这首古文诗,并掌握其中的词句和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美和艺术的力量。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声声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诗歌带来的思考和感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声声慢》的词句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味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课文:播放一段描述时光流逝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时间的思考和感受。
2. 教授课文:逐句解读《声声慢》的词句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美和艺术表达。
3. 听课文:播放一段朗读《声声慢》的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聆听。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他们理解其中的艺术表达。
5. 创作欣赏:播放一首与《声声慢》主题相呼应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6.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回顾《声声慢》带给他们的思考和感慨。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时间流逝的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时光的思考和感慨。
四、教学资源:
1. 描述时间流逝的视频
2. 音乐《声声慢》的演奏录音
3. 课文《声声慢》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对《声声慢》的理解和感受,包括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互动和讨论。
3. 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包括他们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表达的理解和感受。
《声声慢》说课稿 篇三
《声声慢》是一首由中国著名作曲家李双江创作的歌曲,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在这篇说课稿中,我将从音乐特点、歌词解读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首歌曲。
首先,我们来谈谈《声声慢》的音乐特点。这首歌曲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而著名,旋律流畅而优美。整首曲子的音符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在曲子的开头,由钢琴演奏出轻柔的旋律,仿佛是一阵微风拂过耳畔。接着,乐曲逐渐增强,音乐节奏加快,旋律高亢激昂,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
其次,我们来解读《声声慢》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深情而含蓄,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和爱情的思念和眷恋之情。歌词中的“声声慢”一词,意味着思念之情深远无边,无法言说。歌词中还提到了“夜夜的梦里”、“心里的孤单”等词句,表达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心情和思念之情。而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歌词中的“我多想再回到从前”一句更是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最后,我们来谈谈《声声慢》的情感表达。这首歌曲通过旋律和歌词的结合,将人们对亲情和爱情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音乐中的旋律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情感的冲击力。而歌词中的含蓄和深情,则更加让人感受到思念和眷恋之情。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饱满而真挚,让人听后不禁沉浸其中,回忆起自己的亲情和爱情。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声声慢》这首曲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旋律,更是一首寄托了人们情感的音乐作品。希望大家在欣赏这首曲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声声慢》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课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
《声声慢》说课稿 篇五
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六、课堂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声声慢》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
3、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
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介绍作者:
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
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教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李清照呢?(点一名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越,婚姻美满。父亲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他们夫妻流域南方,不久赵明诚病死,接着书画、金石尽失,李清照境遇孤苦。她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始终无安身之所,过者动荡无定的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2、朗诵:
(1)自由朗读,要求:找出全词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愁”(板书:愁)
(2)齐读。要求读出愁苦感。
(3)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我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味儿?语调和语速怎样?
学生:语调很低沉,语速也很慢。
(4)再请一名同学起来配乐朗读。(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