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说课稿(精选5篇)
《踏雪寻梅》说课稿 篇一
第一篇内容
《踏雪寻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由鲁迅创作于1922年。小说以描写农村寡妇苏雪寻找自己的儿子为主线,展现了农村社会的艰辛与残酷。本篇说课主要围绕小说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谈论小说的主题。《踏雪寻梅》以苏雪寻找儿子的行动为核心,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苏雪的丈夫去世后,她不顾一切地寻找儿子,无论是在寒冬腊月的大雪中,还是在农田里辛勤劳作。小说通过苏雪的坚持和努力,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和无私的爱。
其次,分析小说的结构。小说以苏雪寻找儿子的行动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描写,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通过苏雪一次次的寻找和挫折,展现了农民的困境和无助,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阴暗面。
接下来,探讨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苏雪是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她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持下去。苏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的坚强和勇敢令人敬佩。
最后,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踏雪寻梅》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的真实面貌。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辛酸。小说中的对话也很生动,富有情感和表达力。
总结一下,《踏雪寻梅》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通过苏雪寻找儿子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小说的结构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苏雪是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她的坚持和勇敢令人敬佩。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描写细腻,能够使读者深入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辛酸。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更是一部展现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的作品。
《踏雪寻梅》说课稿 篇二
第二篇内容
《踏雪寻梅》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小说,于1922年发表。小说以寡妇苏雪寻找儿子的艰辛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农村社会的艰辛和农民的无助。本篇说课主要从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介绍小说的背景。《踏雪寻梅》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农村,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小说中的苏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失去了丈夫,独自抚养儿子。小说通过苏雪寻找儿子的行动,展现了农村社会的艰辛和人们的无助。
其次,谈论小说的主题。《踏雪寻梅》以苏雪寻找儿子的行动为主线,主要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苏雪不顾一切地寻找儿子,无论是在严寒的冬日踏雪,还是在农田里辛勤劳作。小说通过苏雪的努力和坚持,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和无私的爱。
接下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苏雪是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她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持下去。苏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的坚强和勇敢令人敬佩。
最后,探讨小说的语言风格。《踏雪寻梅》以朴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村的真实面貌。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辛酸。小说中的对话也很生动,富有情感和表达力。
总结一下,《踏雪寻梅》通过苏雪寻找儿子的故事,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中国农村,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环境。苏雪是一个坚强而顽强的女性形象,她的坚持和勇敢令人敬佩。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描写细腻,能够使读者深入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辛酸。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更是一部展现农村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的作品。
《踏雪寻梅》说课稿 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第十五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踏雪寻梅》。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冬之韵”, 教学时间正值元旦和新春佳节来临前夕,此单元在特定环境中——冬天(或者是下雪天),容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起来,更易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创造力。《踏雪寻梅》教学是我在此单元中设计的第一课时,为带变化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简短而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歌曲时代风格和高雅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能生动有表情的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再现歌曲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并在聆听、比较、表现、创编等活动中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从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生动的演唱来表现歌曲的高雅意境。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歌曲的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的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并即兴为歌曲创作伴奏,陪衬声部。
教具:为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选用钢琴、多媒体课件、(双响筒、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来进行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本课中我是采用以下教法来进行教学的—情境导入法 预设悬念法 谈话讨论法 节奏律动法 图谱示意法 对比演示法
三、说学法:
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视觉图像法 联想想象法 模仿伴奏法 对比听赏法 模拟演唱法 合作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这一部分,也是我说课的重点部分。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1、情境导入;
2、新课学习;
3、创造表现;
4、拓展延伸;
学生在《铃儿响叮当》的歌声中走进教室,由老师带领随音乐边跟唱边做律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易于教学环节展开。
1、情境导入。首先,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一组冬季的风光图,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冬天的美。随后出示:雪过天晴,白雪皑皑,红梅怒放的画面,问:“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有关雪和梅花的诗词,之后师小结:课件播放叮当声录音片断,听后让学生谈感受,并出示叮当声的歌谱,让学生用轻快的声音随琴练唱。此环节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冬之韵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下良好的铺垫。
2、新课学习。
(1)聆听感受:完整的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
欣赏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例如: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的,悠闲的,怡然自得的等。
(2)多次聆听,学唱歌曲:
简单介绍词曲作者,并指导学生按节奏随《踏雪寻梅》的伴奏音乐读歌词,同时解决其中的生僻字“霁”和“灞桥”的读音及词意。
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课件出示整首曲谱,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曲式为带再现的二段体,引导学生分析感受B段的哪一乐句与A段的曲调有相似之处?
学生聆听教师范唱歌曲,这时教师请学生用之前练过的“叮当”声为老师演唱的第一部分伴奏。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跟琴轻声的演唱歌曲。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合作,找出问题,发现难点,教师予以及时点拨。如:骑驴灞桥过的骑字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字上,好花采的瓶供养,休止的半拍好比深深的闻了花的香味,感叹的唱出好字。在休止符处采用“向外张望,闻花香,听铃声”节奏律动的方法,来解决本句的难点。
(3)歌曲演唱处理,情感体验。启发学生找出歌曲中的力度记号。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力度记号,师生一起探讨四句“响叮当”的力度处理,用渐强来表现驴子由远及近,探讨歌曲每部分的演唱情绪,跟琴演唱加以巩固。
此环节让学生通过多次聆听体验音乐,达到会唱,唱准歌曲的目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师生合作解决难点,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审美体验中,注重挖掘歌曲的情感,声音的表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
3、创造表现:此环节充分运用合作讨论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首先,我播放合唱《踏雪寻梅》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学生加入打击乐器表现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加入二声部练习,女生唱第一声部,男生唱第二声部,教师引导学生要注意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学生分组讨论四句“响叮当”的唱法,采用分组递进的方式表现驴儿由远走进的清脆的铃声。教师指挥学生练唱。
4、拓展延伸:拓展欣赏喜剧小品《踏雪寻梅》再次巩固歌曲,并让学生欣赏一首关于雪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拓展升华了本课的内容。
结语:总结概括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描绘冬天的诗词以及歌曲。最后,学生再次随着《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声拍手走出教室,在欢乐情绪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无穷。
本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一节音乐唱歌课,以音乐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方法灵活多样,做到有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重、难点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在欣赏、歌唱、表演、比较、创编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做到了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
《踏雪寻梅》说课稿 篇四
一、 说设计思路
本课是第六单元中的一个课题,我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深挖教材,以复习为切入点,侧重于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强化学生的动手和小组合作能力,在学生基础技能和技巧的巩固方面作一个尝试。
二、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教材选自人音版八年级15册第六单元冬之韵中的两首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踏雪寻梅》,这是两首旋律优美、格调清新高雅的歌曲,唱出了冬天之韵味,唱出了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冬天一幅幅至纯至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2、教学目标
初二的学生已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对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感受,音乐的基础技能和技巧有一定的积累,并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冬之韵,以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 复习《踏雪寻梅》,制作打击乐器并创作简单旋律。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音乐是抽象的,虽说学生学习音乐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感悟冬之韵,制作乐器和创作简单旋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 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感受能力,加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对他们感悟冬之韵有一定的帮助;他们本身具有的动手能力和原有的技能技巧以及教师的引导示范、小组合作的智慧,对难点的突破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 说教法
根据音乐课要让学生多听多练多体验的特点,我自制电脑课件,采用启发讲解法、示范演练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从而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五、 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制作画面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音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主动的有效地参与实践创作,并协同解决实践创作中的问题。
六、 说教学程序
1、播放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导入课题。
这是启动环节,学生通过欣赏视频,设置问题:
(1)歌曲怎样描绘雪?
(2)你看到了怎样一个冬天?
学生说说冬之韵,初步感悟歌曲描绘的冬之韵。
2、为了让课题得到拓展,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冬之韵,我让学生找找相关的诗句,发现所描绘的共同点:以咏梅为主,主要是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随后,我摘选了几首诗词,让学生概括冬之韵:冰雪的洁白无暇、晶莹剔透;腊梅的不畏严寒,笑傲风雪。从而突破难点。
3、复习歌曲《踏雪寻梅》,寻找音乐的源泉。让学生复习演唱歌曲,加入打击乐,进行伴奏,并设置问题:歌曲中的哪一句出自我们生活中的声响?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下一环节的顺利进行有着提示作用。
4、拓展思维,动手作一作。这一环节中有两项活动。
活动1、利用玻璃杯、碗等制作有音高的打击乐器。
活动2、用“1、2、3、5、6”五声音阶为下面诗词创作简单的旋律。
第一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第二首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第三首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三个学习小组任抽诗词一首,以下列节奏
4∕4 ××××∣×―――︱ ××××∣×―――︱
××××∣×―――︱ ××××∣×××―‖
创作简单的旋律,填上以上诗词,唱一唱。
在活动开始前,我展示制作好的玻璃杯乐器,向学生讲解制作的方法,加入不等量的水,得到不同音高的玻璃杯乐器。然后我把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在实践操作前进行讲解、示范。在学生实践时,我在学习小组间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激励学生,从而使难点得以解决。
5、学生展示与评价,我让学生展示作品,并让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我概括,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
6、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先小结,我再概括:大自然的美景,美不胜收,我们要用心才能感悟;生活中的音乐,妙不可言,我们要用心才能聆听。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作为一种新的尝试,获得一定的效果。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劲头很足,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展现。但在学生作品展示这一环节时,没有让学生演唱自己的音乐作品,使学生的成就感没能充分地体现。
《踏雪寻梅》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人教版中学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冬之韵》的一课。歌曲《踏雪寻梅》是带再现的二段体,是一首短小精炼、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表现了少年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情绪。四次“响叮当”用跳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整首歌曲风格统一,旋律与歌词的配合恰到好处,唱起来十分流畅、亲切。歌曲中运用了强与弱、连音与跳音、符点与非符点等多种对比表现手法,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深刻地领悟和表现歌曲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对冬天产生浓厚的兴趣。
2、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能根据力度记号对歌曲进行力度的处理,正确掌握跳音的演唱方法。
3、方法目标:学生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轻快活泼、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踏雪寻梅》。
2、认识跳音记号,正确地掌握其演唱方法,四个“响叮当”处的演唱及处理。
3、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4、歌曲中弱起小节和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四)、教具:
钢琴(电子琴)、多媒体、三角铁、双响筒、响板、沙锤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以激发兴趣来导入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具体的教法有: 1、情景导入法 2、讲授法 3、预设悬念法 4、对比演示法 5、节奏律动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将在听、唱、动、创造中反复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意境美。他们将通过以下方法展开学习:
1、整体感知法
2、模拟演唱法
3、对比听赏法
4、模仿伴奏法
5、联想想象法
6、实践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看看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视觉上感受】
2、师:梅花傲雪斗艳、凌寒独开,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啊!它为沉寂的冬天增添的了一抹颜色、一片生机。难怪,古今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笔洒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梅花和赞颂梅花的诗句和歌曲吗?【学生说说诗句和歌曲,感受梅花的坚贞与不屈的精神】
3、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描绘冬天赏梅的歌曲,让我们和小主人公一起“踏雪寻梅”吧!【导出新课】
(二)新授:
1、老师为同学们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想想歌曲描绘的是怎样一副画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曲的速度如何?【初步感受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
2、作者介绍:这首歌曲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和他的学生共同创作的。介绍词、曲作者及代表作品。【了解词曲作者】
3、师:这么欢快的歌曲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唱一唱?我们一同用 “LU”来模唱歌曲的旋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同来学唱歌曲】
4、老师用不同的节奏来模唱歌曲的第一句,同学们听听哪种适合这首歌的情绪?【对比的方法发现模唱时出现的错误】两种演唱的区别在哪?休止符的作用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休止符并总结休止符的作用】
5、我们再来完整的模唱歌曲的旋律,注意休止符的地方。
6、按节奏来朗读歌词,注意16分音符和连音的正确节奏。【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
7、我们试着把歌词填进去,随琴演唱歌曲.
8、我们再来听一听歌曲,看看歌曲中有哪些特殊符号?歌曲的力度怎样处理?【再次聆听,感受歌曲的情感处理】
①强弱的处理,找到歌曲中强弱记号,试着唱一唱。
②同学们听听,老师演唱时重音在哪?“骑驴灞桥过”这一句唱出少年怎样的心情?“骑”字轻巧的一带而过,强拍落在“驴”上。
③四处“响叮当”上标有跳音记号,介绍跳音。师:歌曲中四个“响叮当”是描绘什么声音的?少年骑着驴儿由远及近的来赏梅,这铃铛声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分组来感受一下。
④歌曲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介绍弱起小节,好似深深的闻花香一般,感叹的唱出词句。
9、我们随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0、加上身体的律动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音乐实践:
1、同学们想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打击乐器为歌曲配伴奏呢?你会选择哪件乐器为歌曲伴奏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同学们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请同学到前面为歌曲编配伴奏。
(四)、小结: 雪映梅花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就让我们在《红梅赞》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深深的感悟到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那种坚贞与不屈,也祝福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具备梅花的这种品质